《孫子兵法》:不攻金剛之寨,不打喪家之犬。
人生要有避開鋒芒的智慧,更要有給他人留餘地的胸懷,避開鋒芒是為自己避免傷害的根本,而給别人留有餘地,也是間接保全自身的智慧。
《道德經》中提出“上善若水”的智慧,就是告訴我們:人生最好的狀态就是如水一樣的品德。
01、
用圓潤替代強硬,即便自己有相應的能力,也不要用自己的力量去觸碰對方的強硬,如同《孫子兵法》一再強調避實就虛的道理,從不攻打完全準備好的軍隊。
《孫子兵法》之中有這樣一句話: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必阙,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意思就是說:敵軍占領高地時,就不要仰攻;敵人背靠高山時,就不要從正面攻擊;當敵軍假意退敵時就不要跟蹤追擊;當敵人銳氣正盛的時候,就不要攻擊;敵軍用小股兵作為誘餌的時候,千萬不要上當;敵軍退回本國的時候也不要去攔截。包圍敵人的時候要留一個缺口,敵軍已經陷入絕境時,也不要過分逼迫,這些都是用兵的法則。
因為《孫子兵法》中講究的戰術是避實就虛,當對方強硬的時候,即便你覺得自身足夠有實力,也不要以硬碰硬,否則即便是僥幸得勝,結果也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這對作戰來說是極其忌諱的一種心态。
而敵人已經陷入絕境時,也不要過分緊逼,因為這很可能是對方的釣餌。
在戰國後期,秦國攻打趙國,當時是廉頗作為趙國将軍,負責鎮守城池,廉頗看到秦軍實力強硬就沒有應戰,一直堅守城池。
兩軍相持四個多月,秦軍仍然沒有攻下趙國,這時,秦軍就采用了離間計,讓趙王懷疑廉頗。
趙王中計之後,調回廉頗,又派趙括到長平與秦軍作戰。
趙括到了那裡之後,主動與秦軍對面作戰,秦将白起故意讓趙括嘗到一點甜頭,這時得意洋洋的趙括親自率領四十萬大軍,企圖一舉攻下秦軍。
秦軍與趙軍幾次交戰之後假裝失敗退兵,而趙括不知道這是敵人用的誘敵之策,就率領大軍去追擊被打敗的秦軍,一直追到秦軍的大營,誰知道這是秦軍的調虎離山之計。
接連幾日,秦軍堅守不出,趙括正打算退兵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的大本營已經被秦軍攻占,糧道也被秦軍截斷了,趙軍就這樣被秦軍包圍46天之後,全軍覆滅。
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紙上談兵》的故事,趙括在這次戰争中犯了兩個典型的錯誤:
一:就是以自己的強硬姿态攻打對方的“金剛不壞之身”,看似占到了一點小的便宜,但這隻是秦軍給他設下的陷阱。
二:在秦軍假裝退兵之後,并沒有識破秦軍的伎倆,依然得意洋洋,甚至還率領四十萬大軍追到了秦軍的大本營,看似是一路高姿态的進攻,但其實是秦軍設下的陷阱。
一件讓你得意的事情,通常也是埋葬你的墳墓,如果當下的得意狀态不是對方故意給你設下的陷阱,那一定就是老天爺故意給你布下的機關,如果不能識破機關,一味的強硬下去,最後隻能讓自己葬身于此。
所以,即便處在一個看似對自己有利的局面上,也不要太過于強硬,要懂得謙虛反思,用“上善若水”的姿态化解這個矛盾和陷阱。
02、
《菜根譚》說:人情反複,世路崎岖。行不去處,須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處,務加讓三分之功。
人間事情變化不定,人生之路曲折艱難,充滿坎坷。在人生之路走不通的地方,要知道退讓一步,讓人先行的道理;在走的過去的地方,也要給予人家三分的便利,這樣才能逢兇化吉,一帆風順。
智慧的本源是相通的,人生也如戰場,戰場也是人生。
“在走的過去的地方,也給别人三分便利”,就如同《孫子兵法》中所說的“窮寇勿追”的道理是一樣的。
把别人逼的太急,你自己未必有什麼好的下場,學會多留一些餘地,才符合上善若水的境界。
雖然《孫子兵法》中講究的是作戰,而作戰的目的是戰勝對方,但是在作戰時也同樣講究謙虛退讓的道理。
而一味強硬的高姿态,體現的不過是有勇無謀的愚蠢而已。
在這個世界上并沒有真正的對手,真正的對手隻是你自己。
作者|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