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 2019年3月21日,太陽達到黃經0度(春分點),這天晝夜長短平均,正好是春季90日的一半,故稱為"春分",是我國最古老的節氣之一。
三候
我國古代将春分分為三候:
"一候玄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
說的是春分後,燕子即玄鳥便從南方飛來了,下雨時天空便要打雷并伴有閃電。
花信
《荊楚歲時說》:"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蘭。"這三種花都會守時而開。
今年的春分除了可以賞花,還有“超級月亮”作伴。繼今年1月21日和2月19日之後,今年的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超級月亮”将于3月21日(農曆二月十五)現身天宇。天文專家提醒說,當日傍晚,一輪珠圓玉潤、飽滿豐盈的大圓月亮就會從東方天邊緩緩升起,隻要天氣晴好,我國各地公衆均可欣賞到“皎皎空中孤月輪”的美麗畫面。
根據天文精确推算,20日3時48分月球過近地點,此時月亮的視直徑最大;21日9時43分為“望”,此時月亮呈現“最圓”。
1 氣候特征
在氣候上,春分也有比較明顯的特征,春分時節,我國除青藏高原、東北、西北和華北北部地區外都進入明媚的春天。除了全年皆冬的高寒山區和北緯45°以北的地區外,我國各地日平均氣溫均穩定升達0℃以上。
此時嚴寒已經逝去,氣溫回升較快,尤其是華北地區和黃淮平原,日平均氣溫幾乎與多雨的沿江江南地區同時升達10℃以上而進入明媚的春季。遼闊的大地上,岸柳青青,莺飛草長,小麥拔節,油菜花香,桃紅李白迎春黃,而華南地區更是一派暮春景象。
從氣候規律說,這時江南的降水迅速增多,進入春季“桃花汛”;在“春雨貴如油”的東北、華北和西北廣大地區降水依然很少。
2 節氣農事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春分時節凍土層已完全融化,土地濕潤,氣溫上升,是各種春種作物播種、種植的大忙季節。《文水縣志》載:“春分日,釀酒拌酷,移花接木。”此時也是移花接木、植樹造林的最好季節,但要預防“倒春寒”對農作物的危害。
春季在天氣回暖的經常會有冷空氣的侵入,特别是在江南和沿長江一帶,北方的冷空氣與來自南方的暖濕氣流相遇,從而出現春季連陰雨,使得氣溫明顯降低,就形成了人們常說的"倒春寒"。
在“春雨貴如油的”北方地區,抗禦春旱仍是春分時節重要的農事活動,民間有諺語說“春分地漏如篩”,說的其實是地表溫度不斷升高,地面水分随着大風被刮走了。這些地方要抓緊春灌,澆好拔節水,施好拔節肥,加強抗禦春旱和凍害的準備。
3 民風習俗
春分的主要習俗有祭祖、立蛋、踏青、放風筝、吃野菜等。
祭日祭祖 敬畏先人
早在周朝時,就有了春分祭日之儀式。據《禮記》記載“祭日于壇”,之後這一習俗就在曆代相傳下來。”
日壇坐落在北京朝陽門外東南日壇路東,又叫朝日壇,它是明、清兩代皇帝在春分這一天祭祀大明神(太陽)的地方。
除了祭日,祭祖也是春分重要的習俗之一,也叫春祭。
春分到 蛋兒俏俗話說“春分到,蛋兒俏”。早在4000年前 ,中國就有了春分立蛋的傳統,當時是為了慶祝春天來臨。在古老的傳說中,春分這天可以很容易把雞蛋立起來。
吃野菜
民諺說,“吃了荠菜,百蔬不鮮”。所以在人們的心中,仿佛隻有挖了荠菜、吃了荠菜,春天才真的到來。
4 養生事項
春分節氣前後,天氣轉暖,很多人時常會感到困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春困。
天氣暖洋洋,人也變得懶洋洋。春困就像傳染病,讓大家忍不住哈欠連天。其實春困不是病,它是人體生理機能随自然季節變化而發生相應調節的一種生理現象。冬天,人體為了防止熱量散發,皮膚和微細血管處于緊張收縮狀态,維持機體的生理恒溫和中樞神經系統興奮信息增多,人的大腦比較清醒。而春天,氣溫适中,皮膚和微細血管處于舒張的狀态,體表血液供應量增加,流入大腦的血液就相應減少,于是出現昏昏欲睡的春困現象。
緩解春困僅靠多睡是不行的,鍛煉可以大大加快腦處理信息的反應速度,有效地防止春困。春天最好多在陽光充足、綠化好的地方活動,多做些深呼吸,給大腦提供新鮮充足的氧氣,使人心情舒暢,精神振奮,消除困倦。
同時,定量用餐,均衡飲食也有幫助哦~可多食富含維生素B族食物,如大豆、花生、火腿、黑米、菠菜、奶酪等。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責任編輯:Shirley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