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臨沂莒南縣的一個農民。在他的農場裡,種着袁隆平指導的超級雜交稻,連年創造水稻在北方的高産記錄。
他曾得到袁隆平多次誇獎,“他種的稻子比我的‘儀仗隊’還好。”
今年10月份,他田裡的超級稻再獲豐收,經測産驗收,平均畝産達到1147.1公斤,每公頃超過17噸,創超高産雜交水稻高産攻關示範普通生态區新高。得知這個消息後,袁隆平在電話裡高興地疊聲說,“滿意、滿意……”,連點6個贊。
他打心底佩服袁隆平,“做夢都沒想過能和院士合作”。在他眼裡,袁隆平非常樸實,“就像一個農民老頭”。
他是為袁隆平種稻子的人。
尋人
從莒南縣城中心處向北大約20公裡,就是大店鎮四角嶺村。在秋末的一個早晨,記者打車去四角嶺尋找一位為袁隆平種稻子的農民,他的名字叫耿洪強。
“不可能吧?”在去四角嶺的路上,出租車司機王女士聽說此事後,面帶驚奇之色。她說,她無法想象,一個小村莊裡的農民能和袁隆平這樣家喻戶曉的大科學家聯系起來。
車在四角嶺村東停下。村頭公路兩旁栽種了兩排楊樹,樹上的葉子随着陣陣秋風簌簌掉落,這是一個甯靜的小村莊。在村内一家商店前,幾位老人正坐着下象棋,街上并沒有其他的人。記者向前打聽耿洪強的家,一位老人順手一指幾十米外的一座三層小樓說,“那就是”。
沿着老人手指的方向走過去,三層小樓前是個很大的院子,院子門前和院裡的地面上晾曬着攤開的稻谷。這些帶着殼的稻谷還沒有曬熟,一眼掃過去,大部分還帶有少許綠色。院裡面幾個村民在忙着。記者詢問得知,這裡就是耿洪強的家,也是他的砂輪廠區,他們在加工生産磨料磨具。
“他去鎮上開會了,一會兒就回來。”院裡的人讓記者在一樓的辦公室等他。過了大概一刻鐘的工夫,推門進來一位西裝革履、滿頭黑發的中年男子。他就是耿洪強,完全不似印象中農民的裝扮,隻有黝黑的面容顯示他常年在外勞作奔波。
“我的農場在本地也算是小有名氣了。”耿洪強的聲音爽朗,言談直率。他說,他有三個身份,既是砂輪廠的廠長,又是德程農場的場主,還是四角嶺村的黨支部書記。
新農民
“你别看我土,但是我的思想不土。”今年58歲的耿洪強說,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還在務農的他就瞅準了磨具生意。“那時候,砂輪的市場需求量較大,我也拼命幹。”當時火爆的砂輪(最主要的一類磨具)生意,讓他收獲了人生第一桶金,慢慢積累了不少資本。
2005年,他當選四角嶺村的黨支部書記。從2012年開始,通過土地流轉,他開始承包村民的土地。用他的話說,他又轉回了“老本行”。近些年,農村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去往城市打工,耿洪強說,“50歲以下留在村裡種地的人,幾乎沒有。老人又上了年紀種不了地。”
“很好的土地不能眼看着抛荒。”他說,“我不是唱高調,既然當了村支書,就得為村民辦實事、辦好事。”據耿洪強介紹,他承包地和别人不一樣,他要給村民創造最大的效益。“别人承包地,一畝地一年頂多給村民幾百塊錢。每畝地我一年給500斤小麥加500斤玉米,合計一千多元,國家發放的土地補貼也都直接給了村民,比村民自己種還合适。”
耿洪強說,剛開始的時候,他的農場隻有120畝。看到将土地流轉給耿洪強收益頗豐,陸陸續續更多的村民将土地流轉給他,“目前大約有700畝了,接近村集體所有土地的三分之一”。耿洪強認為,農戶将土地托管給農場,在不改變土地所有權、經營權的前提下,有效解決了勞動力缺乏的問題,既提高了土地效益,又增加了農民收入。
“我現在打藥都用無人機。”耿洪強說,之所以能承包偌大農場,靠的是全面機械化,再加上種子優良,縣上、鎮上的農業技術人員也經常過來指導等因素,豐産豐收有保障。“我打一個小比喻,去年我有一畝水稻倒伏了,沒法用機械收割。找了8個人用了一天才收割完。一畝水稻的收成所得都給人工費還不夠。完全機械化就不一樣了,就說試驗田那100畝超級稻,隻用6個人,駕駛各種機械,連收割帶耕種,一天時間就完成了”。
打仗
“今年的仗算是打完了。”耿洪強語氣既欣慰又仿佛松了一口氣。耿洪強口中的“仗”,指的是德程農場承擔的“超優千号”雜交水稻高産攻關項目。資料顯示,“超優千号”是袁隆平指導的第五期超級雜交稻。從2016年起,“超優千号”每年在耿洪強的農場試種100畝,已經連續種植了四年,他的農場成為超級水稻在高緯度種植的攻關試點。
接了這個攻關任務後,耿洪強精心栽培超級稻,“像打仗一樣,又像養孩子一樣”。據耿洪強介紹,在每年5月份水稻插秧以後,他幾乎每天都要去稻田裡看看,“一天不去就可能發生變化,說不上哪一霎,它就遭了病蟲害。一時觀察不到,它就絕産給你看”。
“去年我實在有事,出門不到一周時間,稻田就遭了二化螟(我國水稻上危害最為嚴重的常發性害蟲之一,蛀食水稻莖部),稻穗白了有十分之一。看到就趕緊打藥,萬幸沒有減産。”耿洪強舉例說,“種地是最不容易的事,一環扣一環,一個環節處理不好也不行,費心費力是真累。”
在耿洪強的“悉心照料”下,袁隆平的超級稻産量在連續創造着紀錄。
2016年,經過國家科技部組織專家測産驗收,耿洪強田裡的超級稻實測畝産達到1013.8公斤,創造了當時新的雜交水稻高緯度畝産世界紀錄。
2017年,經測産驗收,該項目平均畝産達到1027.2公斤,再創當時全國北方高緯度地區最高單産記錄。
2019年10月23日,耿洪強田裡的稻子再獲豐收,經測産驗收,平均畝産達到1147.1公斤,每公頃超過17噸,創超高産雜交水稻高産攻關示範普通生态區新高。
得知這個消息後,袁隆平在電話裡高興地疊聲說,“滿意、滿意……”,連點6個贊。
老頭
“種袁老(袁隆平)這個水稻,已經是第四個年頭了。”耿洪強說,當初知道要為袁隆平種稻子的時候,“高興不得了,做夢都沒想過能和院士合作。這樣的事兒,連考慮也不用考慮,必須幹。”他還告訴記者,如果袁老這個實驗明年還做,他還想種袁老的稻子。
“袁老的超級稻産量确實高,一顆稻穗,多的能有600多粒,平均也在350粒以上,我們當地水稻一穗才有60多稻粒。糧食産量上去了,老百姓有飯吃,一畝地能養活幾口人。就和袁老說的一樣,‘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裡’。”談及試種超級稻的意義,耿洪強說,他沒有想過太多這些“大問題”,“咱就好好為袁老種稻子”。
在耿洪強的辦公室裡,擺有兩個相框,都是他與袁隆平的合影。“他就像一個農民老頭,這個老頭真好。”對袁隆平,耿洪強是打心底佩服,“袁老非常樸實,記性非常好。他90大壽,我還去了。我一去,他就說,‘你是連續三年過千公斤的’。”
讓耿洪強驕傲的是,他種的水稻得到了袁隆平的認可。據他介紹,袁隆平看到他種的超級稻,曾誇獎說,“他種的稻子比我的‘儀仗隊’還好。” 資料顯示,袁隆平将國家雜交水稻三亞南繁綜合實驗基地(袁隆平基地)内的稻田稱作“水稻儀仗隊”。
中午時分,記者與耿洪強去了田裡。北方的秋末,莊稼早已收完,田野裡一派空曠。耿洪剛打完的稻子有一部分就晾曬在稻田邊,他抓起一把稻谷看看晾曬程度,低頭聞了聞,說,“真香”。
與耿洪強揮手而别,記者步行前往村頭等車。一位老人正在公路旁的菜園裡提壺澆水,趁着等車的空,記者向前攀談。老人叫莊文柱,今年84歲了。他告訴記者,他還記得那些吃不飽飯的日子,“一畝地打幾十斤麥子的時候也有”。改革開放以後,實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有了化肥、農藥,種子也好了,“一年打的糧食能吃好幾年,再也不會挨餓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