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郭德綱初期說相聲為啥沒人聽

郭德綱初期說相聲為啥沒人聽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2 04:29:14

郭德綱初期說相聲為啥沒人聽(郭德綱曾因相聲師承引發糾紛)1

  這些年,每當郭德綱談及從藝經曆時,常說這句話:“我七歲學評書,九歲學相聲。”當把所從事的行業排序時,他也坦誠地說:“我最愛的是京劇,其次是說書,最後才是說相聲。”總的來看,郭德綱始終把評書放在了很高的位置。然而他的師承卻隻有京劇麒派、西河大鼓、相聲以及王派快闆這四門,根本沒有評書門的傳承。那麼到底是誰給他的底氣,不光開了三慶園書館還收了五個說書的徒弟呢?

郭德綱初期說相聲為啥沒人聽(郭德綱曾因相聲師承引發糾紛)2

  郭德綱七歲那年,天津評書名家高祥凱先生用一段傳統相聲《五行詩》給他開蒙,由此開啟了郭德綱的學藝生涯。2006年底,郭德綱、于謙、高峰、李菁四人在天津舉行西河門拜師儀式,拜在了金連瑞的門下,并賜郭德綱藝名為郭增福。金連瑞是金文聲在西河門的藝名,雖說金文聲在評書門算家喻戶曉,不過他當年拜的也是西河門的名家張起榮。也就是說金文聲、郭德綱師徒二人在評書門裡都沒有正式的師承,但他們又都敢開園說書,這樣的做法到底合不合行規?

郭德綱初期說相聲為啥沒人聽(郭德綱曾因相聲師承引發糾紛)3

  這得先從西河大鼓這門藝術說起。西河大鼓發源于河北省河間縣,最初由藝人馬三峰從木闆大鼓改進而來。西河大鼓的表演分為“說書”和“唱段”兩類。“說書”有說有唱,說唱相間,叙述完整的故事,書目基本上是中長篇。在曲藝界,演長篇大書又叫“使蔓子活”,一部能連續演說數月之久,如《楊家将》《呼家将》等。而中篇書行話稱為“巴棍兒”,所謂“唱段”通篇演唱,沒有說白。一個唱段通常是百十來句詞兒。其題材主要是故事片斷,或具娛樂性、抒情性的詩詞。另有“書帽兒”,又名“小巴劄兒”,唱詞僅數十行,多是笑話兒、巧說之類。一般用它在正書開演之前墊場,類似于相聲表演中使得墊話兒。

郭德綱初期說相聲為啥沒人聽(郭德綱曾因相聲師承引發糾紛)4

  當年西河大鼓由河北傳入天津,最初藝人們在西城根兒一帶撂地說書。後來移進草創時期的說書棚,以書館、茶社為主要演出場地,并逐步發展成為說唱長篇書的形式。其中一部分藝人在“書路“上不斷提高,原本唱腔反而置于次要地位。久而久之,一部分人棄唱改說,成為評書藝人,比較有代表性的如:鹹士章、張起榮、張樹興等。這些人改說評書後,仍以原先鼓書的“書路“表演。他們的評書缺乏細膩的描繪,而且書中涉及的知識以及對書情書理的品評幾乎沒有。但優點在于演說的情節緊湊,在當時仍受到大批觀衆歡迎。在那個時代,由西門大鼓衍生出的評書幾乎能與傳統觀評書平分秋色。

郭德綱初期說相聲為啥沒人聽(郭德綱曾因相聲師承引發糾紛)5

  另一部分人則以演唱短段為主,小有名氣的還能在高檔雜耍園子裡演出。他們在原有小段的基礎上,充分借鑒了京韻大鼓的藝術特點。運用西河大鼓的曲調演唱固定腳本,在唱腔上加以豐富,提高了演唱技藝。 上世紀40年代,由馬增芬與其父馬連登開創了專工短段的馬派西河,讓西河大鼓真正迎來了黃金時代。

郭德綱初期說相聲為啥沒人聽(郭德綱曾因相聲師承引發糾紛)6

  從此以後,西河門藝人也開始收評書徒弟,并且西河門說書也得到了評書門藝人的認可。比如評書大家田連元的師父是西河門老藝人王起勝先生。單田芳學評書自小受母親的影響很大,而其母王香桂也是一位西河大鼓藝人。

郭德綱初期說相聲為啥沒人聽(郭德綱曾因相聲師承引發糾紛)7

  這樣來看,郭德綱按西河門拜在金文聲門下就算有了正式的師承。因此他才能在北京大栅欄創辦三慶園書館并以評書演員身份登台獻藝。當然後來收高曉攀、李景麟(李雲傑)、李景麒(李雲天)、劉景華(劉鶴春)、閻景俞(閻鶴祥)五個徒弟也是按西河門收的。

郭德綱初期說相聲為啥沒人聽(郭德綱曾因相聲師承引發糾紛)8

  不過,恩師金文聲的評書藝術卻始終沒能入得劉立福先生的法眼,甚至還沒被當面反問:“聊評書,你懂嗎?”金文聲的評書素以情節曲折、引人入勝出名,而劉立福則憑借人物刻畫細膩、表演富于知識性和文學性而名揚四海。一個是西河門評書藝人,一個是傳統評書門藝人,究竟誰高誰低,恐怕也是見仁見智的。或許也正應了相聲界的那句老話,“一路玩意伺候一路主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