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千古名句,成由勤儉破由奢,至今仍舊有着警示的力量
“曆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何須琥珀方為枕,豈得真珠始是車。
運去不逢青海馬,力窮難拔蜀山蛇。
幾人曾預南薰曲,終古蒼梧哭翠華。”唐朝李商隐《詠史二首》其二
很多人最開始都是因為喜歡李商隐的《無題》,情深绮麗,綿缈動人。當代人給李商隐冠上了“情歌王子”的封号,實在他也是無愧的。因為千百年來,從他《無題》裡流傳下的經典詩句就非常多。“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惘然。”不勝枚舉。另外他這個王子,可是真的王子王孫,據他自己說,自己是王族後代,所以他詩詞裡的龍鳳隐喻是非常明顯的,他有一個兒子毫不客氣地叫做“李衮”,衮,龍服也。
如果說李商隐是一個賈寶玉樣的多情人,專愛女孩子堆裡混,那是活天的冤枉。16歲的時候他就開始出來在幕府任職,而且幾乎貫穿了他一生,至少在46歲生命裡,他在幕府工作長達二十多年。唐朝的幕府是封疆大吏,朝廷重臣的行政機構,主要是武力鎮邊,作為幕府的幕僚,是協助節度使統治軍隊和地方,雖然文案工作不用穿軍甲,但是高級幕僚有一項特權,就是帶刀。
李商隐的工作環境是很少出現女人的,他也沒有閑錢和閑情像他的朋友溫庭筠一樣歌樓買醉,倚聲填詞。相反李商隐是文人中的男人氣較重的那種,16歲時,将軍側畔,一人衣白,40歲時,不論花朝與雪朝,五年跟随四川軍政節度使柳仲郢,在軍營中沒有節假日的度過。
所以李商隐的情詩為什麼打動人,因為情深不濫,但往往被人誤會他是靠寫情詩過日子。
李商隐從來就不打算靠情詩揚名。他的理想是依靠明主,輔佐明主,治國平天下。其實在小範圍内他是達到了的,因為他輔佐的那麼多的節度使,都對他好評。令狐楚,把他當兒子看,手把手帶他進入仕途,王茂元,将女兒許配給他,柳仲郢為他安排續弦,當然李商隐拒絕了,這位李商隐,生命中最後一任将軍,厚愛李商隐,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給李商隐推薦了一個肥缺,好讓他安排子女。我說這些,是因為李商隐對他們對工作有貢獻,才值得他們厚愛。
但是李商隐最終終其一生沒有在仕途上有起色,不怪他,也不能怪他的領導,他們共同在一個詭異的時代,那些領導自己都朝不保夕,也就無力于李商隐沉淪在官場的低端。
李商隐時期,皇帝輪流換,坐不了幾年就下去了,背後是晚唐黑暗的宮廷,皇帝的生死由宦官把控,朝廷的大臣分為牛李兩黨,有時候我想,李商隐要是上去了又如何,沒幹幾天,身首異處都有可能。且他沉淪下僚,可以怨恨令狐绹使絆子,但上台明槍暗箭,他未必能活到46歲。
但李商隐确實是委屈的。人才不可得,又不像韭菜割了長。在唐朝,人才是要通曉曆史,清楚現實,還要有足夠的才幹駕馭。李商隐的博聞強記,一千年來無人不服,他随口就是典,你得翻半天書,李商隐清楚現實,他雖然号為王子,卻父親早逝,他是在最基礎寒微的生活裡成長,比艱苦,比毅力,一般人比不了他。16歲到令狐楚府上,他文驚四座,但身上卻連冬天的棉襖都沒有。他做過苦力,餓過肚子,看見過戰亂後的民生凋敝。宋朝大宰相王安石最喜歡李商隐的詩,為什麼?因為王安石看到了李商隐有現實的才幹和抱負,但是王安石已經是宰相,李商隐有其才,卻一生沒有晉級。
說這麼多,是為了推出李商隐的一首《詠史》,很多人都引用過這句詩,但是不知道是李商隐寫的。這是李商隐“情詩王子”之外的更貼近他現實面貌和理想的一首詩。
“曆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李商隐的詩是很有分量的。不知道的話他絕對不會說。他能夠說的,必須有着一言九鼎的分量。有時候我深刻的懷疑他不是處女座,就是摩羯座。李商隐不止是飽讀曆史,他是能夠基于曆史挖掘更深的各種東西,又不脫離基本史實。這也是為什麼他的詩詞,讓人着迷,他幾乎沒有用錯任何一個典故,寫錯任何一句話。
那麼他說曆覽前賢國與家,這個曆覽,就是份量。他追溯人類的起源,各種神話的源頭,發現舉國推祟的神仙道教,有邏輯上的斷裂,雖然他寫神化意境,但從不相信。那麼用曆史各個朝代的興之觀察,他得出了興亡颠撲不破的結論。
“成由勤儉破由奢。”一個朝代的開始,總是積攢物力,以求得生存繁茂,但是這樣的勤儉卻維持不了多長時間,短暫的太平往往蒙蔽了人們的眼睛,不再愛惜節儉物力,上下揮霍,家業國業莫不如是。而很快這種奢侈帶來的慣性,會讓物力虧空,出現大一點的災難,無法有效彌補。而很快導緻家國衰落破敗。
這句話在當代也有警示意義。消費社會,表面繁榮,大家都奢侈浪費,可否想到一旦大的災難來臨,是否有有效的人力物力如抗衡災難?尤其是中國人,在糧食上的浪費觸目驚心,可否想到幾十年前我們還在發糧票,過捆着肚子的計劃經濟?糧食真的是吃不完麼?每一種物質,都會有消耗幹淨的時候。家與國都一樣,享受太平,不能浪費。
人力的勤儉才是國與家長治久安的基礎。這是李商隐從曆史中得來的經驗教訓,到現在乃至将來仍舊有盛世警言的重大意義。
“何須琥珀方為枕,豈得珍珠始是車。”
這是勸谏帝王的話,李商隐寫得流麗輕巧。作為皇帝和王族,難道非要用琥珀做枕頭,用大珍珠安置車輛,才能彰顯王者之氣度?
李商隐所在的時代是晚唐,宦官專權,潘鎮割據,唐朝内部矛盾已經很激化,但是卻有一個看起來非常繁華的表像。皇帝貴族階層,用度豪華,歌舞不斷,此時牡丹已經成為長安市花,比唐明皇時期種植更加廣泛,貴族攀比,一本千金,另外奢侈之風由宮廷轉向民間,人們穿華麗的衣裳,大袖翩翩,吃穿用度無不攀比。
李商隐生活也不算太差。妻子是王茂元節度使的女兒,自己在幕府工作,應該算準中産階級。但是我佩服他的,就是他非常冷眼,對家國都有憂患意識。
但是這個琥珀枕還有另一種意思。南朝宋的開國皇帝劉裕,有人送給了他非常名貴的琥珀枕。但是這個琥珀枕最後用在了什麼地方呢?他磨成粉,用來給為他打仗的将領士兵。
這個珍珠車,也挺有意思,春秋時,梁惠王向齊宣王炫耀,我們的國家雖然小,但是你看我坐的車子,前後都有寸大十顆的珍珠做燈籠。但是齊宣王卻說,财富是不重要的,我這裡擁有人才。
那麼這一聯李商隐說的是什麼意思呢?難道帝王的威嚴非要用琥珀做枕頭,鑲珍珠出行?你難道不知道從前的帝王,禮賢下士,是将琥珀分發下去,從前的齊國,不在乎珍珠,是在乎人才。
這就是李商隐的态度。治理國家以勤儉為本,但是要禮賢下士收羅人才,而且還要帝王身體力行,從上到下的貫徹。
“運去不逢青海馬,力窮難拔蜀山蛇。”
青海之馬是奔騰領袖,蜀山之蛇是阻礙道路毒蛇。我們如果從上到下看,李商隐在說什麼,沒有勤儉作為基石,浪費奢侈,又不懂得體恤将士,分琥珀而凝聚人心,又不懂得收羅人才,其結果,就是家國被蛇盤旋,千裡馬被排擠到遙遠的地方,這樣的局面,遠水救不了近火,隻能眼睜睜看着悲劇發生,承受滅頂之災!
“幾人曾預南薰曲,終古蒼梧哭翠華。”
南薰曲是舜帝在位時的太平之歌,相傳舜彈着曲子唱,“南風來了,可以解決人民的不暖”,後來天下大治。
但現在,沒有多少人有這樣的幸運,隻能在災難中向着聖君的墳墓哭泣。
那麼這首詩其實展現了李商隐的治國思想。勤儉,愛惜和收羅人才,才可以将國家維持到穩定繁榮的恒數,作為帝王,不是要比富貴,而是要心系百姓,與民共憂歡,才能天下太平。
晚唐的确是非常複雜。幾任皇帝都死在宦官之手,想有作為的文宗,也試圖從勤儉入手,振興家國,但是無奈宦官勢力已經養成,而沒有千裡馬可以拯救危難,他最終還是抑郁在深宮死了。
李商隐知道,但和絕大多數人一樣無能為力。作為皇帝的近臣,他或者像王安石一樣有所為,但是他早已經邊緣化了。但是對曆史的熟悉和冷峻,他又壓抑不住要寫下來。雖然對唐朝的曆史沒有任何轉變的作用,但他的至理名言,仍舊在每個時期發揮着警示作用。
這也是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首詩的名句被廣泛引用。曆朝曆代,冷靜的人改變不了大曆史,但勤儉總為家國盡着自己的力量。
那麼這首詩在當代卻看到了衆志成城的希望。因為當代,在制度上解決了人才被閑置浪費的問題,每個人都是國家的主人。每個人的節儉,亡羊補牢,就可以讓人民的國家長治久安!“成由勤儉破由奢”,這句詩仍舊有着現實的警示的力量!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