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孩子從幼兒園升到小學,從玩到學她能适應嗎?”“我家小子沒考上高中,讀職校靠譜嗎?”
“‘雙減’之後,作業這麼少能保證教學質量嗎?”
……
眼下,正值開學季,不少家長開始陷入新學期教育焦慮。“雙減”持續推向縱深,勞動課正式成為中小學獨立課程……新的學期,面對課改新風向不少家長紛紛表示“壓力山大”。
在第38個教師節到來之際,《南方日報·高州視窗》圍繞當下教育熱點,随機向不同學段的學生家長代表進行問卷調研,整理歸納出引發家長焦慮的普遍焦點問題,與高州市教育局聯合推出教師節特别策劃——“家長公開課”欄目,邀請高州名校長、名班主任、名教師展開圓桌讨論,為家長揭開育娃攻略。
整理:邱茜
嘉賓
①廣東高州中學校長 黃钜光
②高州市第一職業技術學校校長 賴德光
③高州市第二小學校長 盤思敏
④廣東高州中學初中校區教師 林雪瑜
⑤石鼓中學教師 朱燕顔
⑥高州市第八小學教師 周金麗
⑦南塘一中教師 何廈
A
問:學段銜接班要上嗎?
答:關注學習能力養成
南方日報:幼小銜接、小初銜接、初高銜接……您認為學段銜接班有必要上嗎?我們又能如何幫助孩子更快更好地适應新的學習階段呢?
周金麗:首先家長們要弄清楚一個概念,就是不上學段銜接班不等于不注重學段銜接。其實在正常的教學中,我們每個年段都會做好對下年段知識點銜接課程設計安排。比如,幼兒園會在大班進行學習習慣的引導,識字、閱讀和表達能力的培養;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課程已經設置議論文、說明文、文言文等初中知識點的過渡學習等。為了讓孩子們能高效地過渡到下一個年段學習,我們學校、老師在教科研方面開創了很多可行的課題研究成果,去引領我們實施。
林雪瑜:要肯定的是學段銜接是絕對有必要的,但是學段銜接班并非必需。因為無論是幼兒園的寶寶,還是高中的大個子,都會對未知的知識和群體感到陌生甚至恐懼。那麼該如何幫助孩子更快更好地适應新的學習階段呢?我認為一是因“段”制宜。不同學段應該有不同方法,幼小銜接要注重自理能力、作息習慣、行為規範等方面的提前介入,小初銜接要注重結交朋友、樹立信心、獨立自主等方面的培養,初高銜接要注重目标信念、榜樣引領、堅持不懈等方面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二是攻心為上。銜接的恐懼和抗拒主要是心理問題,所以關鍵要我們從心理上去安撫孩子、引導孩子,先接受了再談學習和理想。
朱燕顔:我認為學段銜接班沒有必要上。家長往往更關注顯性知識上的準備,而忽略了隐性行為習慣上的準備,後者其實更重要。家長要放平心态,多給孩子正向激勵,孩子上新的年級前引導他們培養社交、表達、生活自理以及專注傾聽四個方面的能力為主,不必要在課程學習上處處搶跑。我認為做好學段銜接除了家長要做好引導,學校和老師也應該積極營造良好的氛圍。比如,幫助學生拟定學習目标,構建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與學生平等對話交流,更多地去激勵、幫助孩子們主體精神的發揮、主體人格的完善、主動學習習慣的養成,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創造性地投入新的學習中。
黃钜光:孩子們在開學前對新知識進行預習是很有必要的,這樣在新學期就能帶着問題來學習,效果更好。銜接班就沒必要上了,畢竟社會上各類銜接班良莠不齊,不規範的學習方式會影響到正常的學習習慣。孩子要更快更好地适應新的學習階段,在假期要做好以下兩點:一是培養獨立性,堅持自己的事情自己處理;二是保持有規律的生活節奏,不能因為放假就完全放松,學習、休息、活動的時間與生物鐘要跟在校上課時一緻。我個人建議家長平時可以了解一些教育、心理方面的知識,掌握一些學段銜接知識、方法,并根據孩子的能力與特點,積極配合學校進行适當的銜接教育,切勿盲目從衆,做一些違反孩子成長規律和學段銜接規律的事情。
何廈:我認為在學段交替期間,更應該注重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和糾正。比如改掉做事拖拉的毛病,養成今日事今日畢的習慣。再比如改掉字迹潦草的毛病,養成書寫工整的習慣等,我認為這比搶課時有意義得多。
B
問:我能給孩子“加碼”嗎?
答:高質量不從題海中來
南方日報:“雙減”之下,不少家長自己給孩子“加碼”,加興趣培養班、加額外的卷子、加額外的課後作業……那麼培訓班要不要上?我們應該如何理性對待“雙減”?
周金麗:國家推行“雙減”政策,簡單地說一是減輕學生作業負擔,二是壓減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推行意義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國家培養“五育并舉”人才。有些家長擔心在“雙減”政策下孩子們成績跟不上,産生這種焦慮我們是可以理解。但家長們應該放心,我們的教育部門、學校、老師是不會放棄孩子們的成績,教學質量永遠是我們的“生命線”。反而,“雙減”促使我們老師會更注重高效課題的形成、教學方法的改進、作業精煉和針對性,更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習慣的養成、注重閱讀、學生思維能力和學生身體素質培養等。同時,學校還開設基本托管、素質托管,甚至延伸到了暑假。教育部門這樣去培養孩子,還怕自己的孩子不優秀嗎?
林雪瑜:首先我們要清楚,“雙減”政策主要針對的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目的是要讓教育回歸本真,是構建良好教育生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大計。作業的量少了,但作業的布置更精準、更科學;培訓班不讓上,但留給孩子的自主時間更多,思考的維度可能會更廣。參加體育鍛煉、參加志願活動等的時間也可以适當安排,孩子的身心不是更健康了嗎?身心健康、體力充沛,對學習也是有幫助的。
朱燕顔:“雙減”既要減輕負擔,又要求高質量培養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我認為教師在課堂教學方面,應該認真解讀國家新課程标準,分解細化到每一節課程目标中,精準設置符合自己學生學情的學習目标,并總結提煉高效的教學方法,進行分層教學實踐,以達到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我非常認同全國人大代表崔建梅校長所說的:高質量不是從題海中來,也不是考試考出來的,要培養智慧型教師,在承擔更多“雙減”責任的同時,做好針對教師的減負工作,讓教師們有更多時間探索新的教育教學方法,共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何廈:“雙減”政策對學校、社會培訓機構、家庭三者的功能進行了重構,學校堅持應教盡教,着力提高教學質量、提升課堂效率、提高作業管理水平和課後服務水平,讓學生學習更好回歸校園,在校内“吃飽”“吃好”。中小學生學習生活環境的變化,符合社會進步,符合未來的人才選拔标準,因此家長要給予我們和孩子充分的信任。
盤思敏:減負不意味着減質。現在從上而下、從教育部門到學校、從校長到老師,都已經把如何減負增效作為一個重要課題進行部署研究。可以細心觀察一下孩子,“雙減”之後是不是更快樂了,是不是對學習的抗拒心理沒那麼強了,是不是綜合素質更高了。其實,這就是“雙減”帶來的成果。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早已經不是“填鴨子”,這需要一個過程,我們不能急功近利。因此,家長的觀念也應該跟着教育方針政策轉變,不能緊緊盯着一時的分數和排名,否則反而會因為過度緊張影響教學成果。
C
問:讀職業學校真的好嗎?
答:因材施教才是正道
南方日報:近年來,自上而下的重視、一系列政策的實施,讓職業教育事業得到長足發展,職業教育已經成為人才成長的重要通道。然而,部分家長仍然戴着有色眼鏡看待職業教育,對此您怎麼看?
賴德光:長期以來,普通群衆“重普輕職”的觀念确實存在。導緻中職學校曾經招生困難,職業教育也一度成為教育發展的短闆,但近年來這種情況得到很大改善。職業教育發展環境得到根本性改善,職業學校辦學水平不斷提升,從技能競賽成績到本科上線率都節節攀升。現在群衆觀念整體有所轉變,中職學校招生出現爆滿,高州職業教育已成為全市教育體系的一個亮點。
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是我們教育的兩條腿,缺一不可。即使抛開社會發展大環境,隻論職業教育對家庭和個人發展,那也是可放心選擇的成才通道。職業教育更講究精準對接崗位需求,通過做中學、學中做,理論實踐并重,培養實用型的高素質人才。因此,往往會有家長發出“讀職校好就業”的感歎。其次,如今就讀職校也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提高學曆,大專、本科等都可以。含金量高,社會認可度高。其次,職業院校是一個新的開始,尤其對于在前期學習基礎較差,或者學習興趣不大的同學而言,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專業,目标更明确,更容易投入時間和精力去學習,給自己一個新的發展機會,這是一件很好的事。
何廈:職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應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及專業知識技能的勞動者。與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較,職業教育側重于實踐技能和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我認為在當前形勢下,國家是急需專業型人才的,我們不應該再對職業教育有偏見。從孩子的興趣愛好出發,選擇适合自己的賽道,發揮所長、學有所成才更重要。
黃钜光:首先我想這部分家長要明确,對職業教育還存在偏見的是你自己,不是全社會。我們接觸到很多企業,他們對于高素質的職業型人才非常歡迎,但這類人才非常緊缺。他們對于職業教育培養出來的孩子,評價也都很好,“上手快”“實用性”“專業技能過硬”……反而,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會看到一些普通教育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在就業時彷徨,不知所措。這是因為培養體系不同、方向不同,相較而言職業教育的職業選擇更早,職業生涯規劃也就更清晰,起步也更快。條條大路通羅馬,根據孩子的個體情況選擇合适道路才是理智的,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都是孩子成材之路。最重要的是孩子要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無論哪個方向都學無止境,都前途無量。
林雪瑜:作為一名老師,每年迎來送往很多學生。在我接觸到的學生中,也有不少最後選擇了職業高中,他們很多在自己的領域發展得也很好。作為一名家長,我認為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其實就是孩子自然而然的選擇,沒必要強求。它們都是學習和成才的途徑,隻是方向不同。我認為在新時代教育背景下,職業教育已經成為孩子成才的重要通道,也确确實實為國家、為社會各行各業輸送了許許多多的高素質、實用型人才。
聲音
老師們的心願清單
“老師”不僅僅是一個職業,更是一份事業。從城市到鄉村、從孩童到成人,老師伴随着我們人生每一個階段,攙扶、見證着我們的成長。9月10日我們迎來第38個教師節,中秋節與教師節的巧妙相遇,讓老師們在屬于自己的節日裡真正放了一次假。教師節将至,《南方日報·高州視窗》通過随機采訪教師代表,傾聽他們的心聲和訴求,整理羅列了老師們的心願清單,一起來關注。
盼望非教學任務減負動真格
一張張的表格、一篇篇的心得體會、各式各樣的比賽和活動、各式各樣的評比和檢查……學校緊密聯系着千萬家庭,與孩子有關的事、與學校有關的事、老師交代的事,家長永遠都挂在心尖上。也因此,學校成了一些政務宣傳工作的重要陣地。一撥撥非教學任務讓不少老師身心疲憊,以至于有老師感慨,“都快沒時間教書了。”不必要的非教學任務多,這一現象已經存在多年,也是全國、全省各地普遍存在的問題。
“我們作為家長,一是心疼老師,二也是擔心老師們精力有限,導緻教學質量下降。”學生家長張君鳳坦言,給老師減負就是給教學增效。
各式投票、安裝APP任務,疫情防控等社會面的工作,就像一個沉重的龜殼壓到學校和教師身上。不少老師紛紛表示,減少非教學任務負擔需要動真格,才能讓老師沉下心來,最大程度地把時間和精力回歸到教學上來。
給老師最好的禮物是信任
“某某老師體罰孩子”“某某校長侮辱差生”……近年來,在一些社交平台上,這類訊息總能引起網友們的熱烈讨論。“要注意孩子的逆商培養”“老師太玻璃心”“老師态度應該更溫和”“教育也講求方式方法”……就老師教育懲戒權問題,引發了不少争論。
“跪着的教育教不出站着的孩子。”盤思敏校長直言,教育懲戒絕不是以體罰或打擊的形式出現,老師體罰學生或者變相體罰學生絕不允許。但是嚴格要求學生,對于學生犯的錯提出批評指正,這是老師應盡的職責。
“沒有懲戒的教育不完整。”何廈老師坦言,尤其是基礎教育階段,學生不僅需要學習知識,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更要養成良好品行和培育完整人格,以确保其能夠具備全面進入社會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品格。教育懲戒正是學生良好品行養成和完整人格培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我們要堅持過罰适當原則。根據學生身心特點、過錯性質、悔過态度等,選擇适當的教育懲戒措施,保障教育懲戒與教育效果的有機統一。”何廈指出,老師也會注重教育懲戒後的疏導機制,充分考慮學生的身體和心理承受能力。
家長注重培養孩子逆商,老師在耐心教誨引導的同時把握教育懲戒分寸,教育部門不斷完善的監管機制和暢通的投訴渠道……“教師節我們最想要的禮物就是充分的信任。”盤思敏說。
盼職稱評定體系更靈活
職稱評定關乎老師薪酬待遇以及晉升空間。職稱評定的基本原則是在德、能、勤、績方面表現突出的教師,可以根據職稱評定的條款晉升上一級職稱崗位。但由于基層一線教育崗位主要精力放在培養學生身上,放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而在教學研究、論文撰寫、課題研究等方面精力不足。
為此有的老師希望,合理增加一定的教學内容考評,對于确實有突出成績的教師,可以相對應地降低在論文發表、課題研究等方面的要求。
有的老師提出,可以考慮增設高級(一級)特設崗位。通過特設崗位、統籌新增崗位,由當地人社局、教育局結合實際統籌安排、競聘上崗、合同管理、滾動使用,一律實行聘期制。
“我覺得職稱晉升一定要注重讓教師保持良性競争狀态,把心思都放在教學上。”還有老師提出,對于能較好完成教學任務,保證教學質量的老師,隻要教學年限夠就可以自動評級。比如在教學崗位上工作滿15年,就能夠直接晉升為中級教師等。這種晉升并不需要老師們準備複雜的材料和申請流程,隻要符合工作年限就可以完成職稱晉升。憑借足夠的教學經驗和教學能力晉升職稱,将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也更加符合常理,更能激發教師工作的積極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