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倒錯現象?成語:倒懸之危釋義:是比喻處境極端困難,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成語倒錯現象?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成語:倒懸之危
釋義:是比喻處境極端困難。
出處:戰國·孟轲《孟子·公孫醜上》:"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如解倒懸也。"
知識内容:
孟子,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後、荀子之前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為"亞聖"。
《孟子·公孫醜上》是儒家經典著作《孟子》中的一篇,記錄了孟子的一些言行。在第一章中記載了這樣一段對話:公孫醜問道:“先生如果在齊國當權,管仲、晏子的功業可以再度興起來嗎?” 孟子說:“你可真是個齊國人啊,隻知道管仲、晏子。曾經有人問曾西:‘您與子路哪個更有才能?”曾西不安地說:‘子路可是我先輩所敬畏的人啊,我怎麼能和他相比呢?’那人又問:‘那麼您與管仲哪個更有才能呢?’曾西馬上不高興起來,說:‘你怎麼竟拿我和管仲來相比呢?管仲得到國君的信賴是那樣的專一,主持國政的時間又是那樣的長久,可成就的功業卻是那樣的微不足道,你怎麼竟拿我和他來相比呢?’”
孟子接着說:“管仲是曾西都不願跟他相比的人,你以為我願意跟他相比嗎?”,公孫醜說:“管仲輔佐桓公稱霸天下,晏子輔佐景公名揚天下。難道管仲、晏子還不值得相比嗎?“,孟子說:“以齊國的實力用王道來統一天下,簡直是易如反掌。”公孫醜說:“您這樣一說,弟子我就更加疑惑不解了。以周文王那樣的仁德,活了将近一百歲才死,都還沒有做到統一天下。直到周武王、周公繼承他的事業,然後才統一天下。現在您把實行王政說得那麼容易,難道連周文王都不值得學習了嗎?”
孟子說:“我們怎麼可以與文王相比呢?從商湯到武丁,賢明的君主有六七個,天下人歸服殷朝已經很久了,時間久了就難以變動,武丁使諸侯們來朝,統治天下就像在自己的手掌心裡運轉一樣容易。纣王與武丁相隔沒有多久,那些勳舊世家、傳統習俗、良好作風、善政德教,當時還存留着,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幹、箕子、膠鬲等一批賢臣共同輔佐,所以能統治很久以後才失去政權。那時候沒有一尺土地不是纣王所有,沒有一個百姓不屬于纣王統治,在那種情況下,文王隻能憑借方圓百裡的國土起事,所以是非常困難的。齊國人有句話說:‘雖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勢;雖然有鋤頭,不如等農時。’
孟子接着說道:“現在的時勢就很利于用王道統一天下:夏、商、周三代興盛的時候,國土都沒有超過方圓千裡的,而現在的齊國卻超過了;雞鳴狗叫的聲音,從首都直到四方邊境,處處可聞,而齊國就有那麼多的民衆。國土不需要新開辟,老百姓不需要再增加,如果施行仁政來統一天下,沒有誰能夠阻擋。況且,稱王天下的賢君不出現,時間沒有比現在更久的了;民衆被暴政的摧殘迫害,沒有比現在更厲害的了。饑餓的人不擇食物,口渴的人不擇飲料。孔子說:‘德政的推行,比驿站傳遞政令還要迅速。’現在這個時候,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大國施行仁政,老百姓的高興,就像被吊着的人得到解救一樣。所以,做古人一半的事,就可以成就古人雙倍的功績。這也隻有現在這個時候才能做到。”
好了,以上就是成語“倒懸之危”的知識,喜歡的朋友,記得點贊關注收藏,以方便大家學習以往更多有趣的知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