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時間?打“的士”應該就趕得切啦~
肚餓啦?試下隔離“士多”新出的“芝士”魚蛋,好正噶!
做哥哥要就下D細佬妹,唔可以亂“蝦”人……
這麼Local的廣府話大家聽得多用得多,可你知道這些地道盞鬼的廣府話是怎麼演變而來的嗎?
帶着這個問題,一起來看看廣府話中的外來詞彙吧~
外語吸收的詞彙
廣府話中,有不少詞來自外語、少數民族語言和鄰近方言。
廣府話從外語中吸收的詞彙,以吸收英語最多。
如:“士巴拿”(扳手)、“泵”(抽水機)、“威也”(鋼絲繩)、“菲林”(膠卷)、“咪”(麥克風)、“色時風”(薩克斯管)、“恤衫”(襯衣)、“梳化”(沙發)等等。在這些外語詞彙中,分為直接音譯、音譯 說明詞、音意兼譯、完全意譯、省譯(隻譯部分音節)、英語借詞、番 名詞(或地名 名詞)這七種情況。
(1)直接音譯:“貼士”(tips,小費、提示)、“芝士”(cheese,奶酪)、“曬士”(size,尺碼)、“去‘士多’”(store,雜貨鋪)、“買‘多士’”(toast,西式面包)、“坐‘的士’”(taxi,出租車)等,是不是很潮很洋氣呢!
(2)音譯 說明詞和音意兼譯:直譯并不能完全表達意思,于是各種譯法的外來詞就出現啦。如“喼(cap)帽”(鴨舌帽)等“音譯 說明詞”外來詞、如“可口可樂”(英文coca cola和可口飲料的寓意)每一個詞語都凸顯廣府人的包容性和創造性。哇,原來這些都是音譯的外來詞的本土化,小編大開眼界呢!
(3)完全意譯、省譯和英語借詞:“熱狗”(hot dog)就是完全直接翻譯過來的詞彙,而省譯的詞彙有“咪”(麥克風,microphone)等,從英語接來的詞彙有“骨”(good)、“骨波”(good ball,好球)等等。
(4)番 名詞(或地名 名詞):“番茄”、“番薯”、“番瓜”、“番邦”、“辦番唐”(混血兒、雜交的物種),地點加名詞的有“荷蘭豆”、“荷蘭水”(汽水)、“西洋菜”等。
從少數民族吸收的外來語
廣府話在古代越族語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有部分詞語是與少數民族語詞關系密切的同源詞。
如:“雞項”(未下過蛋的小母雞)、“塔”(鎖)、“蝦”(欺負)、“掂”(觸碰)等,與壯語發音甚近或相同。有些廣府話與普通話不同,但與客家話、閩南方言相同相近。如“愛”(要)、“化學”(不耐用)、“千秋”(秋千)、“單車”(自行車)等。廣府話從鄰近方言中吸收成分,形成獨特的語言風格和語言特色。
你還知道哪些有趣的廣府詞彙?不妨與我們分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