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學數據分析要懂統計學

學數據分析要懂統計學

科技 更新时间:2024-06-04 18:14:05

編輯導語:在做數據分析時,不少人都無法深入數據,洞察到數據背後的價值所在,所做的僅僅是描述性分析。那麼,如何才能建立深入且有價值的數據分析維度?本篇文章裡,作者對如何打破描述性分析的困境做了解讀,一起來看。

學數據分析要懂統計學(總做描述性統計)1

經常有同學抱怨:感覺平時做的都是描述性統計,同比、環比,深入的數據分析到底怎麼做?今天系統地講解一下。話不多說,直接上幹貨。

一、常見的描述性統計

舉個簡單的例子,讓分析:為啥業績下降了。很多同學的做法,就是拿本月和上月做對比,然後分産品、地區、分公司等維度做交叉。最後發現:A産品業績下降10%,B産品下降6%……再多做一步,可能算個整體下降5%,然後把各個産品下降超過5%的标紅。這就算做完分析了。

這麼做當然不深入!這樣做有三宗罪:

一來,沒有發現問題重點。經常幾個維度都在下降,哪個是重點???

二來,沒有解答業務的問題。下降5%隻是個數字,業務的問題是:到底是我的産品不行、還是渠道不行、還是大環境不行???

三來,沒有指向改進建議。我知道了A産品下降5%,所以呢?所以要把A換掉嗎?要再追加營銷費嗎?要做培訓嗎?統統不知道?

想破局,當然不能這麼無腦就數論數,而是要從:數據背後的業務含義開始做起。

二、改進第一步:建立分析假設

真正的業務問題是:

這些才是真正的問題,并且這些問題是指向改進建議的:

  1. 營銷力度不足 → 追加活動投入;
  2. 新産品表現不好 → 尋找替代産品;
  3. 分公司管理不善 → 撤換分公司經理。

但是,這些業務問題,是不能用一個指标簡單描述,而是需要指标 标簽,進行綜合性描述。

比如營銷力度不足,至少可以拆成三個分析假設:

  1. 活動形式改變(用标簽:形式A、形式B);
  2. 優惠幅度下降(原先打八折、現在打九折);
  3. 覆蓋産品減少(原先60%産品參加活動,現在40%)。

經過梳理,把業務問題,拆解成可以用數據指标量化的分析假設,就能做進一步分析了。

學數據分析要懂統計學(總做描述性統計)2

而進一步分析的重點,就是:找到足夠多的數據證據。比如這裡有一條假設:營銷覆蓋産品減少,導緻業績下降。那麼就得看數據上,是否非活動産品下降很厲害,活動産品下降很少。類似的,每一條假設都有證據,則可以彙總一個結論:就是營銷力度不足,導緻了業績下滑問題。

三、改進第二步:聚焦重點問題

注意,假設方向不止一個。比如我們給出“營銷力度不足”的結論以後,大家會自然反問:難道隻有營銷的問題嗎?難道分公司管理沒有問題嗎?難道産品沒有問題嗎?

這一步,需要幫助大家清理其他假設,聚焦到核心問題上。這裡有個簡單的判斷方法:哪個問題影響更大。

比如我想證明:營銷力度影響,比産品的影響更大。那麼我要列舉的假設是:

  1. 一直無活動的産品,前後變化不大;
  2. 原本有活動,現在沒活動的産品,變化巨大;
  3. 原本有活動,現在力度下降很大的産品,變化巨大;
  4. 原本有活動,現在力度下降很小的産品,變化很小。

這樣有了充足的正反例子,能做實:營銷力度就是影響很大,就可以剔除産品的影響了。

學數據分析要懂統計學(總做描述性統計)3

這一步的分析,需要大量的的正反例子證據,是非常消耗精力的。要求分析人員有嚴密的邏輯梳理與大量細節數據論證。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很有可能發現大量的特例,讓結論很難下。比如感覺上營銷力度下降影響最大,可是有些産品就是很堅挺,有些分公司就是一直爛。

如果真出現很多特例,其實是個好事,說明:業績不是單一因素影響的。這時候需要用MECE法,把特例的邏輯關系一一梳理出來。(這裡不再贅述MECE的構建方式,有興趣的同學看以前的分享哈)。最後效果如下圖:

學數據分析要懂統計學(總做描述性統計)4

這個時候,作為一個分析原因的報告,已經可以交差的七七八八了。但是還可以再多做幾步。

結論:就是營銷力度不足,導緻了業績下滑問題。

四、改進第三步:評估未來走勢

注意:降低營銷力度,會影響業績,這個是不用分析也知道的。即使做實了這一點,很有可能還是落一句:我早知道了。反問一句:為什麼明知道會有問題,還是會降低力度?很有可能是大家擔心:費用會爆表。

所以可以多做一步評估:

  1. 按目前的投産比 投入力度,下個月還會不會降,能否守住全年目标;
  2. 如果想讓業績不降,保持之前投入力度,費用會不會爆、啥時候爆。

提及預測,很多同學聞風色變,覺得很難。實際上,隻要不是輸出名單的預測,都沒那麼可怕。在分析問題的時候做預測,給出預計走勢,支持決策判斷即可。比如這裡預計營銷費用與業績關系,完全可以用簡單的時間序列/線性回歸,給出走勢即可。可以做滾動預測/業務假設預測,用公式推導(如下圖)。

學數據分析要懂統計學(總做描述性統計)5

預測完了給預判,優先給問題嚴重級别,再給細節。對問題級别的判斷會比細節數字更重要,比如營銷費用失控問題,可以分作:

  1. 嚴重:必須馬上調整,不然超支嚴重;
  2. 一般:有幾個月過渡期,還能做嘗試;
  3. 輕松:不調整也能扛過去。

嚴重性的判斷是能直接指向決策的

  • 嚴重:立即找對策,馬上調整;
  • 一般:再嘗試幾次,總結經驗;
  • 輕松:既然調了會影響,就改回去吧。

有了方向性判斷,再看下一步執行細節分析。

五、改進第四步:給出建議細節

有了第三步的支撐,第四步給的建議才會顯得有理有據。不至于犯“我們都決定棄船了,你還在讨論怎麼堵窟窿”的問題。比如第三步判斷還可以再試幾次,那就可以進一步看:

  1. 挑選出對促銷不敏感的商品,砍掉補貼;
  2. 挑選出低毛利的商品,直接砍掉補貼;
  3. 挑選出撤出促銷後波動少的商品,逐步消減補貼;
  4. 找到對價格不敏感的客群,逐步增加他們喜歡的商品,擴大其基數。

這裡,這裡會延伸出好幾個話題,需要每一個話題單獨做分析。比如用戶分群,可以做矩陣分析,先鎖定人群,再看其商品愛好(如下圖):

學數據分析要懂統計學(總做描述性統計)6

比如商品分析,可以先核算成本,再看促銷敏感性(如下圖):

學數據分析要懂統計學(總做描述性統計)7

這樣可以給出消減成本的方向,人、貨、場因素都有了,可執行程度也很好。

六、小結

綜上過程我們發現:想讓分析有深入,關鍵在于組織分析邏輯。

  1. 分析邏輯要直面業務問題;
  2. 把業務問題轉化成數據描述;
  3. 排除小因素幹擾,逐步聚焦核心問題;
  4. 行動建議,建立在整體走勢預判之上;
  5. 行動建議,有細節數據支持。

這樣才可以把分析越做越深,而且能積累對業務有用的結論。

在這個過程中,分析方法是相互穿插的。有常見的描述性統計、對比分析,也可以結合預測模型,也可以結合數據測試,判斷方法可行性。

但是整體的分析邏輯,是不受具體方法制約的,一定是現有大的邏輯框架,再選擇工具,才能得出有價值的結論。

而實際工作中,很多同學是卡在第一步的:不了解業務,沒有業務問題,隻有簡單幾個維度交叉,同比環比,自然不夠深入了。

#專欄作家#

接地氣的陳老師,接地氣學堂,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專欄作家。資深咨詢顧問,在互聯網,金融,快消,零售,耐用,美容等15個行業有豐富數據相關經驗。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