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料、抛光、打蠟、組接、調試……雖已初冬,但在山東省郯城縣廟山鎮樂泉村,家家戶戶都敞着院門,人們在院子裡有條不紊地加工着一組組木料,伴随着機器運轉的嗡嗡聲,一把把二胡初具雛形。
“快進屋看看!”村民高振保熱情地把記者招呼到屋内。屋子裡,一幅以“琴聲”為題的書法卷軸高懸中央,旁邊整齊擺放着各式證書、獎杯以及大大小小的參展證。
高振保是當地有名的二胡制作能手,從十五六歲開始,他便跟父親學習制作二胡的手藝。據他介紹,20世紀40年代,他父親就曾多次南下蘇州等地拜師學藝,并成立“高氏樂器坊”,但當時原材料種類單一,加上其他原因,銷量不高。
改革開放後,樂泉人把樂器制作當成緻富的手段。為此,當地成立了民族樂器制造協會,組織人員到杭州、上海等地參觀學習。“學成歸來後,大家又各自在院子裡辦廠,樂器産業就逐漸發展起來了。”高振保說。
高振保正在打磨二胡配件。(受訪者提供)
目前,樂泉村的樂器産業以二胡為主,制作戶達105戶,占全村總戶數的85%以上。“平均下來,每家每個月能制作上百把,種地的農民也逐漸成為制琴的專家。”樂泉村黨支部書記高慶林說。
高振保今年已經74歲,在他的影響下,他的三個兒子和兒媳也加入制作二胡的隊伍中。目前,他們一家每年能制作1000多把二胡,價位從幾百元到上萬元不等,訂單遍布全國各地,有的還遠銷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
這些年,年輕一代正成長為二胡制作的生力軍,“90後”小夥高超便是其中的代表。
中午11點,記者見到他時,他睡眼惺忪地從屋内走出。“昨天直播到淩晨一兩點。”他笑着解釋。為了開拓銷路,去年9月起,夫妻倆在短視頻平台開始了直播帶貨。
紫檀的、紅木的,八角的、圓筒的……在他們直播的房間,不同材質和規格的二胡挂于牆面,令人目不暇接。為了方便顧客挑選,他們還在琴身上做了标注。“我們的賬号現在有5萬多粉絲,每晚直播3到5個小時,一個月最多能賣出500多把。”高超說。
陳列在房間内的各式二胡。(受訪者提供)
“以‘山東手造’推進工程為契機,我們依托本地的二胡産業資源,正在打造集生産、展覽、物流等為一體的國家級二胡(非遺)文化産業集群,實現從‘一個人的技藝’發展為‘一個鎮的産業’,輻射并帶動周邊村莊共同振興。”廟山鎮黨委書記趙安甯說。
從2016年起,樂泉村每年都會舉辦二胡制作工藝大賽,邀請全國各地的二胡工匠互相切磋制作技藝、交流經驗心得。如今,二胡文化廣場、二胡博物館等場所在樂泉村拔地而起,産業興旺、日子紅火,人們在這白牆黛瓦中奏出鄉村振興的“幸福樂曲”。(記者 高天)
來源:新華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