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共同要素說
代表人物:桑代克、伍德沃斯
基本理論:同要素說認為,隻有當學習情境和遷移測驗情境存在共同成分,一種學習才能影響另一種學習,即才會産生學習的遷移
實驗:
桑代克的“形狀知覺實驗”是相同要素說的經典實驗。他以大學生為被試,訓練他們判斷各種形狀、大小圖形的面積。首先,對象接受預測,要求估計127個矩形、三角形、圓形和不規則圖形的面積,了解他們判斷各種圖形面積的能力。
然後用90個平行四邊形訓練對象。最後,對對象進行兩種測驗,一是判斷13個與訓練圖形相似的長方形的面積;二是判斷27個曾在初測中使用過的三角形、圓形和不規則圖形的面積。結果表明,這樣的訓練隻是提高了被試對長方形面積的判斷成績,他們對三角形、圓形、不規則圖形面積的判斷成績卻沒有提高。
評價優勢:相同要素說揭露了形式訓練說的謬誤,指出遷移是非常具體的、有條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使教學脫離了純粹的形式訓練,開始注重教學内容與實際應用的結合。
不足:共同要素隻是指元素間一對一的對應,根據這種說法,沒有相同要素或者相同成分的過程之間,兩個完全不相似的刺激與反應的聯結之間,就不可能産生遷移,這樣,學習遷移的範圍就會大為縮小。這種隻是把遷移視為相同聯結的轉移,在某種程度上否認了遷移過程中的複雜的認知活動。隻能解釋部分遷移的現象,難以揭示全部遷移的實質。
2、概括說(經驗類話說)代表人物:賈德
基本理論:而産生遷移的關鍵是,學習者在兩種活動中概括出它們之間的共同原理
實驗:
賈德在1908年所做“水下擊靶”實驗,是概括說理論的經典實驗。把十一二歲的小學高年級學生分成A,B兩組練習水中打靶。對A組被試者先教以光在水中的折射原理而後進行練習,B組則隻進行練習、嘗試,而不教原理。
當他們達到相同的訓練成績以後,增加水中目标的深度,結果繼續打靶時,學過原理的一組的練習成績明顯優于未學過原理的一組。賈德認為這是因為學過原理的一組已經把折射原理概括化,從而對不同深度的靶子都能很快作出調整和适應,把原理運用到不同深度的特殊情境中去。
3、關系轉換說代表人物:苛勒
基本理論:
遷移不是由于兩個學習情境具有共同成分、原理或規則而自動産生的,而是由于學習者突然發現兩個學習經驗之間存在關系的結果
實驗:
苛勒用“小雞啄米實驗”證明了關系轉換的學習遷移理論。
其實驗如下:先讓小雞學會辨别一種淺灰色紙和一種深灰色紙,小雞在淺灰色紙上能啄到谷粒,在深灰色紙上不能啄到谷粒,兩種紙常常交換位置,經過40-60次訓練,小雞學會了揀淺灰色紙啄米,以後變換條件,把深灰色紙換成更淺灰色紙,以觀察小雞對淺灰色和更淺灰色紙的反應,結果有70010的小雞啄新的更淺的灰色紙,隻有30010的小雞仍啄原來的淺灰色紙。
以上就是教師招聘考試中常見的心理學實驗啦,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