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包羅萬千,其中的一個分支,便是喪葬文化,喪葬文化由來已久,體現了古人對于逝者的哀思,對生命的尊重。
每逢清明節、中元節、中原大地,家家戶戶都會去祭拜各自的祖先,通過祭祖,寄托哀思的同時,也能增加整個家族的凝聚力。
别看俗話通俗易懂,但是言簡意赅,俗話往往非常接地氣,它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俗話取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涉及的範圍廣泛,自然也出現過一些有關喪葬文化的俗話。
再過幾天,便迎來了傳統節日清明節,清明節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同時也是人們祭祖拜山的日子。
有這麼一句俗話說道:“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這句俗話是什麼意思呢?它有什麼道理呢?
第一、墳頭塌消子孫稀
俗話的上半句,比較容易理解,簡單地翻一下,便是:“如果先人的墳墓,出現塌陷的情況,則證明其子孫後代比較稀少”
俗話往往不是空穴來風,它是存在一定的邏輯的,人們通過觀察總結發現,在掃墓拜山的時候,有時候會路過一些無人祭拜的墳頭,由于常年沒有人維護,出現了塌陷或者損壞的情況。
一般出現這種情況,絕大多數是不會看到有人為墳墓增添新土、修理雜草的。
這難免會給人營造一種悲涼、凄慘的感覺,人們不禁會問,他們的子孫後代去哪裡了呢?
答案十分明顯,古人認為,這些孤墳、荒墳的後人,是出現了什麼不得已的原因,不能前來祭拜先人了,他們并不是不孝,而是“子孫稀”。
可見,俗話的前半句,是倒置關系的邏輯,既是先“子孫稀”而出現了“墳頭塌消”,而不是“墳頭塌消”導緻的“子孫稀”
第二、墳上無草絕家資
俗話,往往有警示、訓誡的作用,俗話的前半句告誡人們,要将先人惦記在心中,按時去祭拜先人,這不單單隻是流于形式,可别先人的墳墓出現了坍塌、損壞也不知道,否則在古人眼中,便是一種不孝的表現。
再來看看俗話的後半句“墳上無草絕家資”,它告誡的是人們在為先人掃墓,拜墳時的注意事項。人們掃墓拜墳時,會除去墳墓周圍的雜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可不能将墳墓周圍的雜草,全部斬草除根。
如果将雜草連根全部鏟除,則墳墓會顯得光秃秃,沒有生機,雜草的生命力頑強,代表着的寓意是子孫後代,生生不息,延綿不絕。雜草應該是割除地上葉,這樣經過一年,雜草又會長出來,到時候也就到了下一年的掃墓時節,則再次割除地上葉,這樣年複一年,往複循環。
除此之外,雜草的根系,能夠鞏固泥土,避免墳墓水土流失,對于先人的墳墓而言,是有好處的。
總結:
以上,便是俗話“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的解釋,可見,這句俗話還說有其邏輯和道理的,而這句俗話的核心精髓,是提醒人們,要懷念先人,尊重逝者,因為這也是一種孝的表現,做人不能忘本,而先人便是後人生命的本源。
對此,你怎麼看?歡迎評論交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