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治療大氣下陷的講解?一:大氣下陷的理論來源大氣一名最早出現在《内經》,并且在各處代表的意義不同,有外界的空氣、有大邪之氣、有我們今天所說的宗氣等不同意義,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張錫純治療大氣下陷的講解?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一:大氣下陷的理論來源
大氣一名最早出現在《内經》,并且在各處代表的意義不同,有外界的空氣、有大邪之氣、有我們今天所說的宗氣等不同意義。
以下隻論述張錫純理解中的大氣,即我們現在所說的“心肺之氣”、“宗氣”。(因張氏将此論述為大氣,故而本文全程用大氣指代現在所說的宗氣。)
《靈樞經·五味篇》中說,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兩焦,以溉五髒,别出兩行,營衛之道。其大氣之抟而不行者,積于胸中,命曰氣海,出于肺,循咽喉,故呼則出,吸則入。天地之精氣,其大數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
這段文字表述大氣積攢在胸中,受脾胃的滋養。
《靈樞·邪客篇》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
這裡提出了宗氣的概念,實際上也就是《五味篇》所說的大氣。
由此可以總結出内經時代對大氣生理功能的認識:1.維持人體呼吸功能 2.推動心脈運行
二:大氣的來源與功能
大氣是盤踞在胸中主管肺呼吸功能和助心行血的氣。
大氣從腎中所藏命門之火而生。《内經》雲“少火生氣”說的就是大氣的源頭所在,當少火緩緩生氣之後,其氣上升又經過脾胃生化的氣血精微的滋養,逐漸生長壯大,上升到胸廓駐紮于此。就像一棵樹一樣,它的根紮在于腎中,脾胃産生的肥料不停地澆灌,逐漸生根壯大,開枝散葉在胸廓。
大氣是以元氣為根本,以水谷之氣為養料,以胸中之地為宅所。胸中的大氣,撐持全身氣機運行是人體内部氣機統帥。 它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三: 首先上走息道, 推動肺的呼吸; 其次大氣貫注心脈中, 促進心髒推動血液運行; 另外, 大氣作為後天生成之氣, 對先天元氣有重要的資助作用。
三:大氣下陷的表現
當由于諸多原因導緻在胸廓中的大氣不能維持的時候,大氣就會下陷到中焦,就像一隻氣球的氣不充足,就難以飛到高處,這種情況即是大氣下陷。
大氣首先上走息道, 推動肺的呼吸:
肺主呼吸,大氣不足則胸悶氣短(張錫純認為這種滿悶因為大氣空虛,外界之氣擠壓而導緻),呼吸急促,喜歡深吸氣。肺主皮毛,雖然天氣不熱,由于肺氣不足不能固攝肌表,所以汗很容易流出來,這類人大多不想說話,說話聲音很小。
其次大氣貫注心脈中, 促進心髒推動血液運行:
心主血脈,其華在面,大氣不足,不能推動血流運行,患者多會面色蒼白,容易心慌、心悸,心中常覺得慌亂不安,卻說不出什麼原因導緻。又因為津液血液依靠氣的推動而運行,氣塌陷在下,不能運載津液上潤諸竅,患者常覺咽喉不适,發幹,鼻子也不靈敏,容易堵塞,甚至嗅覺減退,頭暈腦脹,記憶力下降。
另外, 大氣作為後天生成之氣, 對先天元氣有重要的資助作用:
長期心肺功能下降,患者多出現諸多虛勞病的迹象,日久傷及元氣,出現諸多腎氣虛損的表現。
這些患者在脈象上,整體常大多沉遲微弱,關前尤甚。
原文論述:氣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氣息将停,危在頃刻。其兼證,或寒熱往來,或咽幹作渴,或滿悶怔忡,或神昏健忘。其脈象沉遲微弱,關前尤甚。其劇者,或六脈不全,或參伍不調。
其時作寒熱者,蓋胸中大氣即上焦陽氣,其下陷之時非盡下陷也,亦非一陷而不升也,當其初陷之時,陽氣郁而不暢則作寒,既陷之後,陽氣蓄而欲宣則作熱。迨陽氣蓄極而通,仍複些些上達,則又微汗而熱解。其咽幹者,津液不能随氣上潮也。其滿悶者,因呼吸不利而自覺滿悶也。其怔忡者,因心在膈上,原懸于大氣之中,大氣既陷,而心無所附麗也。
四:大氣下陷的原因
1.勞累過度
過于操勞, 過勞則傷氣,大氣為後天之宗主,若不知養護, 過度耗傷則終緻虛陷。
體力勞動最是耗氣,腦力勞動常多耗血,所以體力勞動者要适當補氣,腦力勞動者要适當補血。長期大量體力勞動本身就消耗氣力,況且勞動時出汗很多,導緻人體之氣随汗外洩,加重這種情況。
2.肺心虛弱
肺氣虛則呼吸不利,一方面不能充分攝取自然界清氣以養大氣: 另一方面大氣努力助肺氣行呼吸而耗傷, 終緻大氣虛陷。心氣不足則行血無力,大氣分出部分助行心脈,久則耗傷虛陷。
肺氣虛這一點在教師和唱歌的人身上體現的很明顯。工作一天之後,常覺的氣不夠用,嗓子嘶啞。好多人都吃清熱解毒類,效果卻不是很明顯。我治療過兩個,一個從脾胃論治,一個從大氣論治。都重用黃芪,黃芪補氣,配合升藥,将氣提升到咽喉,嗓子有了氣血津液的滋潤,就很快恢複正常。所以,經常說話唱歌的人,出現咽炎不要總是使用北豆根膠囊之類清熱解毒,可以在補氣的基礎上稍用清咽利喉即可。
3.七情所傷
驚恐不安,長期抑郁等情緒導緻氣機病,《内經》曰:“恐則氣下,怒則氣上。”
恐傷腎思傷脾導緻不能夠滋養大氣都好理解,怒則氣上這一點,張錫純認為生氣的時候肝氣上行,把胸中大氣排擠下去,且生氣嚴重時候,氣的腦袋發昏,說話都不順暢,生氣導緻木旺克土,脾胃虛衰,就容易導緻大氣下陷。
4.脾胃虛弱
脾胃虛弱,不能運化水谷精微滋養大氣,使其漸虛而陷。 在張錫純的時代,普通人想要吃飽飯是很困難的,大多數人食不果腹,饑寒交迫,脾胃不能滋養大氣,則自然出現大氣下陷,嚴重一些中氣下陷也是有的。雖說如今吃飯問題已經解決,可是由于現在生活節奏緊張,好多人早晨不吃早飯就去工作,長此以往大氣就會慢慢下陷。當脾胃病日久,脾胃生化氣血精微的能力嚴重下降,不能滋養大氣,則也會出現大氣下陷。
5.腎氣不足
長期的房勞或者其他諸多原因導緻腎氣虧虛,腎中元氣為大氣之根,如元氣不足, 則根源匮乏, 大氣亦随之而虛陷。
五:大氣下陷的治療
升陷湯
原書中提出了升陷湯、回陽升陷湯、理郁升陷湯、醒脾升陷湯四種,我們隻談升陷湯,其餘的一看名字就大概知道裡面添一點什麼藥了。
生黃芪 知母 柴胡 桔梗 升麻
升陷湯,顧名思義,就是将下陷的大氣提升起來。
黃芪是升陷湯絕對的君藥,用的最多,黃芪善于調理肺氣,其性平穩,使胸中之氣緩緩充足。肺氣充足肌表得固,出虛汗的情況下也會好轉。在臨床中根據病人情況,一般是30克起步。
除了黃芪以外,柴胡與升麻也是提氣的,柴胡為少陽之藥,提氣自左而升,升麻為陽明之藥,提氣自右而升,這兩個藥經常一起用,提氣的作用更強,再加上桔梗更好了,桔梗可以宣肺氣載藥上行,讓整個方子的藥性往上走。最後用點知母來反佐,來中和一下黃芪的溫燥,知母可以滋陰可以清熱,這樣容易上火的人喝了這個升陷湯也不會上火了。
張錫純說:如果此人氣分不足很明顯,添人參加強補氣作用,添加山茱萸防止氣分渙散。
昔年人參野生力大,普通病人少用,如今人參可直接用,不必擔憂力道過猛。況且胸中大氣不足,必然心肺陽氣不充足,添桂枝甘草湯振奮上焦陽氣。長期大氣不足的患者血運不暢,看情況酌添丹參之類。
六:大氣下陷與中氣下陷
大氣下陷、 中氣下陷都屬于氣陷的病證。前提都是氣虛無力托舉出現的一系列症狀。
脾胃的升降在全身起着中軸作用, 脾胃居于中焦, 肝腎之氣随脾氣而升, 升則上輸于心肺: 心肺之氣随胃氣而降, 降則下歸于肝腎。 沒有脾胃的升降運動, 則清陽之氣不能敷布, 後天之精不能運化。 飲食、 清氣無由出入, 痰濁廢物不能排出。隻有脾胃健運, 才能維持“清陽出上竅, 濁陰出下竅, 清陽發腠理, 濁陰走五髒, 清陽實四肢, 濁陰歸六腑” 的升降運動。
大氣下陷主要髒腑在心肺,病變多體現在在心肺功能的明顯下降;呼吸困難,心慌氣短等。況且大氣的充足與脾胃運化的水谷精氣的充盛與否有密切關系,所以中氣不足也是導緻大氣下陷的重要原因。
而中氣下陷證的主要髒腑在于脾,其包括了上氣不足和中氣下陷兩方面。 上氣不足因為脾虛無力将水谷精微上輸于頭目而出現頭暈、 目眩、 耳鳴等症。 中氣下陷指脾虛無力升舉,内髒位置維系無力,可導緻某些内髒下垂,如胃下垂、 腎下垂、子宮脫垂、 脫肛等病變。
如果推敲升陷湯,其實也是照着補中益氣湯的思路走的,大氣下陷與中氣下陷都是氣陷病,所以方子裡面都有黃芪、 升麻、 柴胡以補虛升陷; 但是大氣居于胸中,所以升陷湯中有桔梗一味,載諸藥之力上達胸中。而補中益氣湯中則以人參白術等補養脾胃。
由此可見大氣下陷與中氣下陷在聯系的基礎上還是有明顯區别的, 所以在臨床中要詳加審證,選擇最合适的治療方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