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詩詞曲都是精華中的精華,不讀一下真是……,今年有打算補上這個遺憾,打算認真地讀一讀這些唐詩宋詞元曲,也想借這個機會交更多的朋友。
今天就從這首《蟬》開始,朗朗上口,尤其是最後兩句。
蟬作者:虞世南垂緌(ruí)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 非是藉(jiè)秋風。
生詞解釋:緌:冠纓。蟬頭部伸出的觸須好像下垂的冠纓,這裡比喻一些官員。疏桐:疏朗的梧桐,古代有鳳凰非梧桐不栖的說法。
譯文蟬低垂着觸須啜飲清涼的露水,長鳴聲從繁茂的梧桐樹上傳出。因為它身居高處,聲音自會遠揚,而不是憑借吹來的陣陣秋風。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餘姚(今屬浙江)人,作者的這首五言絕句通過對蟬的姿态(垂緌)、習性、居所、鳴聲(流響)的描寫,贊頌了蟬的清高風雅和不同凡響的品德,其實作者本身也是這種風格和經曆。
虞世南由隋入唐後,受到唐太宗的知遇之恩而作。詩人的一生極為坎坷,先是在南朝陳任職,後隋滅陳,與其兄虞世基一同到了長安,“大業初,累授秘書郎,遷起居舍人。”宇文化及殺隋炀帝後,被挾持至聊城,“又陷于窦建德,僞授黃門侍郎。”“太宗滅建德,引為秦府參軍。”此後他一直輔佐唐太宗,逐漸位高爵顯,死後“敕圖其形于淩煙閣。”也就是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清代施補華《岘傭說詩》: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隐“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
另外,他的書法也是很有風格的,有兩張圖可以欣賞一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