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12月30日,根據列甯的提議,俄羅斯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外高加索聯邦(阿塞拜疆、亞美尼亞、格魯吉亞)4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結成聯盟,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
阿塞拜疆、亞美尼亞、格魯吉亞和中亞的哈薩克、烏茲别克、土庫曼、吉爾吉斯、塔吉克于20—30年代分别成立加盟共和國。
波羅的海沿岸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于 1940年并入蘇聯 , 與原屬烏克蘭的摩爾達維亞同年成為四個新的加盟共和國 。 另有卡累利阿芬蘭加盟共和國曾于1940 年 3 月成立,但于1956年 7月又改為俄羅斯聯邦的自治共和國 。
本文将蘇聯十五個加盟共和國名稱來源逐一向讀者介紹: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簡稱俄羅斯聯邦,以人口占五分之四的俄羅斯民族名作為國名,俄羅斯一詞是從羅斯演變而來,公元九世紀基輔羅斯始見史籍 。
其名稱來源有三種不同的說法: 一說中世紀時由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下至東歐的瓦拉幾亞人 , 曾征服過今基輔一帶 。 當地斯拉夫人因征服者來自瑞典東海岸羅登 (即今羅斯拉根 ) ,故稱他們為羅斯人。 一說中世紀時瓦拉幾亞人沿着維斯瓦河 、 德維納河和涅曼河乘船逆流而上,進人今俄羅斯地區 。 芬蘭灣沿岸的人稱這批瓦拉幾亞人為routsi , 意為劃船者 , 羅斯即由routsi轉化而來 。 許多蘇聯學者不同意上述觀點 , 認為羅斯是起源于黑海沿岸和第聶伯河流域的當地東斯拉夫人的名稱 , 以基輔為中心的廣闊地區均稱作羅斯領地 。 漢譯名俄羅斯是通過媒介語言一蒙古語θros轉譯過來的。因蒙語卷舌音 r 位于詞首時習慣加上元音θ(音俄 ) 。 中國 《元史》譯作兀魯思 、 斡羅思 , 1689 年中俄簽訂的 《尼布楚條約》 譯作鄂羅斯 。
基輔羅斯
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簡稱烏克蘭 ,烏克蘭人占四分之三 。 國名源于斯拉夫語ukraia , 意為邊境上的 。 居住于西部的波蘭人 、 立陶宛人與他們經常發生邊境戰事摩擦,于是,這些東斯拉夫人自稱 “ 邊境上的 ” 。
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簡稱白俄羅斯,白俄羅斯人約占五分之四 。 國名取名于民族名 , 14 世紀始見史籍 。 名稱來源 , 一說作為斯拉夫族東支的白俄羅斯人 , 比俄羅斯人 、 烏克蘭人保留更純的古斯拉夫人的血統和特點 , 故白俄羅斯人可解釋為純的羅斯人 ; 一說古代該民族喜穿漂白的亞麻布民族服裝,因而得名; 一說白俄羅斯人是從鞑靼人的統治下解放出來的 , 白寓有自由或解放的意思 。
白俄羅斯國旗
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愛沙尼亞 ,愛沙尼亞人占三分之二以上,名稱得名于同名民族 。 愛沙尼亞可能來源于波羅的 海語 aueist , 是水邊居住者的意思 。 因愛沙尼亞人自很早以來就居住在臨裡加灣 、 波羅的海和芬蘭灣的這塊土地上 , 故名 。
拉脫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簡稱拉脫維亞,十分之六為拉脫維亞人國名取于同名民族 。 拉脫維亞此詞來源Laty , 當地語意為铠甲或金屬制的服裝。在中世紀時 , 拉脫維亞人為捍衛自由和獨立 , 身穿铠甲和金屬制的戰袍與入侵的日耳曼十字軍戰士進行了一個多世紀的鬥争。民族名由此而得。
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簡稱立陶宛,名稱來源說法不一 , 一說來源于波蘭語 Litwa , 意為多雨水的國家; 一說來源于拉丁文 Litus , 意為海岸; 另說來源于涅曼河支流 Liete 。
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簡稱摩爾達維亞,摩爾達維亞人占三分之二以上 。 是 7 至13 世紀由色雷斯部族與東斯拉夫人混合而成 , 自稱摩爾多文 。 羅馬尼亞語稱摩爾多瓦 。 摩爾達維亞之名可能來源于 molid, 意為松樹 ; 或可能來源于斯拉夫語mol , 是黑色 (土地) 的意思 。
格魯吉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簡稱格魯吉亞 , 舊譯喬治亞 。 一般認為取名于基督教神話中的格奧爾基 , 相傳他是格魯吉亞的守護神。
阿塞拜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簡稱阿塞拜疆 。 公元前 4 世紀 , 馬其頓亞曆山大軍隊入侵 , 米堤亞地方長官阿特羅帕特屈服于亞 曆山大大帝 。 希臘人将他們統轄的地區稱為阿特羅帕塔坎 。 阿拉伯人征服後訛傳為阿德拜甘,最後演變為阿塞拜疆 。 另說其名稱來源于阿拉伯語 , 由 Azer (火的) 和 baydzhan ( 國 家) 組成 , 即火的國家 。 因境内北部蘊藏着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故名 。境内建有許多崇拜火的廟宇。
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簡稱亞美尼亞,亞美尼亞人約占十分之九 。
國名得名于 Armyane 民族名 , 而民族名又得名于古 老部落名 Armeny。 也有學者認為Armeny一詞源出于雅利安語 , 意為米尼之山或米尼亞斯之山 。 中國古代學者洪鈞在其著作 《後漢書 · 安息傳》 稱其為阿蠻國; 賈耽在其著作《 四夷路程》 稱其為阿沒國 。
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簡稱哈薩克 。 哈薩克人約占十分之 三 。 其名稱來源于哈薩克語 , 由 Kazakh( 民族名 ) Stan (國 家 、 地區 ) 組成 , 意為哈薩克人的國家 。 民族名Kazakh始見于15世紀史籍 。 居民原為烏茲别克汗國的遊牧民 , 1458年因反對封建壓迫向東遷至今哈薩克境内,同當地居民融合成哈薩克族 。 Kazakh在突厥語中意為漂泊 、 避難 , 轉義為自由之民 。
烏茲别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簡稱烏茲别克,烏茲别克人約占三分之二, 得名于民族名 。 中國漢朝時稱大宛 , 《 元史》 稱月即别或月祖别 。 14 世紀上半葉 , 金帳汗國首領烏茲别克汗以軍事力量建立了烏茲别克汗國 。 烏茲别克語和維吾爾語均屬突厥語族東南語支 。 又據考證 , uz是自己 , bek是統治 , 為此烏茲别 克原意是自己統治自己 , 即獨立之意。
土庫曼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簡稱土庫曼,約三分之二為土庫曼,得名于民族名 。 土庫曼人與烏古思部落聯盟突厥人親緣關系密切 。 11世紀後 , 原遊牧于中亞地區的烏古思一塞爾柱族突厥人大規模遷移到今土庫曼地區 , 形 成土庫曼民族 。 其名稱是由Turku (突厥人 ) 加後綴 men (地區) 組成 , 意為突厥人的地區 。
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簡稱吉爾吉斯,西部原屬浩汗國 , 中 、東部原為中國領土 , 19 世紀上半葉被帝俄侵占 。 《魏略》 稱堅昆 , 《 新唐書》稱黠戛斯 , 《元史》 有吉利吉思 、 乞力吉思 、 乞裡吉思 、 乞兒吉思諸譯 , 清代稱之為布魯特 。 國名得自民族名吉爾吉斯 , 由當地語言kir(草原 ) 加 giz(流浪 ) 組成,意為草 原上的遊牧民。
塔吉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簡稱塔吉克,塔吉克人為基本居民 。 “ 塔吉克 ” 是11世紀突厥遊牧部落對中亞地區操伊朗語 、 信奉伊斯蘭教的人的統稱 。 在民間傳說中,塔吉克意即為頭戴繡花小帽的人 。 今塔吉克人經常戴這種帽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