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重陽節的文化風俗習慣

重陽節的文化風俗習慣

民俗 更新时间:2024-10-02 00:24:17

重陽節,我們都不陌生。尤其是王維的那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由于我們現在的生活節奏變得極快,人們的價值、生活方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而對傳統文化産生了一些隔膜,對于傳統節日也沒有了以往的熱情和儀式感。如果說人們對節日還有企盼,那就是學生可以放假,上班族也可以不用加班了。

重陽節的文化風俗習慣(現代的你了解這些文化風俗和背後的蘊意嗎)1

然而時代再怎麼變化,人的基本情感(喜怒哀樂愛惡懼)是不會發生變化的。我們今天對重陽節不會有太多的真切體知,如果說有的話,那就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今天的中國,很多年輕人為了追求更好的發展,大都遠離家鄉,與自己的父母分離。但是人在異鄉總會有一種孤寂之感,尤其是每逢佳節之時,這種情感更濃。這便是一種文化的深層積澱,中國人重視血緣家庭和團圓的價值追求已經深深的根植于我們的血脈當中。從這個層面來說,傳統節日已經不再是個簡單儀式的問題,它包含着我們的價值訴求、文化訴求等等。因此,我們就有必要回到古人的生活世界,一窺他們的重陽節是如何過的?

重陽節,我們都知道時處每年的農曆九月九日。因為“九”為數之極,又是極陽之數,故二“九”相重,即為“重陽”。在這一天,民間有登高、插菊花、茱萸的風俗,故又有“登高節”、“菊花節”、“茱萸節”等不同稱謂。此外“九九”又和“久久”諧音,即長長久久之意,蘊含了人們非常美好的價值訴求,所以民間也常在該日舉行一些祭祖與敬老活動。也是因為這個原因,2012年,我國法律明文規定将農曆九月九日定位“老年節”

重陽節的文化風俗習慣(現代的你了解這些文化風俗和背後的蘊意嗎)2

既然重陽節如此具有文化内涵,我們就會疑問,它到底是什麼時候起源的,以及其風俗背後到底有何蘊意?

關于“重陽節”的起源,見于《呂氏春秋》。其中記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倉,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嘗犧牲,告備于天子。”由此可知當時人們在秋九月,農收之時就有祭祀上帝、祖先的活動。按照荀子的說法,“天地者,類之本;先祖者,生之本”。之所以會舉行這些活動,我們不能無知地将其看作是一種迷信,實則是古人追尋自己“從哪來”的問題,是一種報本反始的心裡及價值訴求。

另外,根據《西京雜記》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由此,我們也可知道早在西漢時期就出現了佩戴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等習俗。人們認為這些活動可以令人長壽,這也許是受到當時一些術士服食藥物追求長生的影響。

重陽節的文化風俗習慣(現代的你了解這些文化風俗和背後的蘊意嗎)3

此外,《荊楚歲時記》也說:“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飲宴。”這是什麼意思呢?隋代的杜公瞻注雲:“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也就是說人們在重陽當天舉行大型宴飲的活動不知起于何時,一直到宋代還依然保持完好。“重九江村午宴開,奉觞祝壽菊花醅。明年更比今年健,共把青春倒挽回。”這是對當時重陽佳節的描繪。人們在重陽節這天舉行宴飲,喝菊花酒,祝福老人們健康長壽,整個一幅其樂融融的盛景。其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孝”文化,以及一種敬老、尊老的價值觀。從這點來說,重陽節被稱為“老年節”不是沒有道理的,自有其深遠的曆史淵源。

從這些材料,我們可以看出,西漢時期的重陽節儀式、習俗已經相當完備了。因此,重陽節的起源絕不止于漢代,應該可以上溯到更早。不過,“重陽節”作為一個名詞出現還是在三國時代。例如,曹丕《九日與鐘繇書》中寫到:“歲往月來,忽複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到了晉代,陶淵明也說:“餘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我們知道,陶淵明獨愛菊,故愛屋及烏,對重陽節也是情有獨鐘。

當然從漢代到魏晉時期,重陽節的一些習俗主要還是在宮廷及士大夫中傳播。直到唐代,重陽節才被正式定位節日。從此以後,朝廷與民同樂,以及在重陽節這天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來慶賀這一節日。

重陽節的文化風俗習慣(現代的你了解這些文化風俗和背後的蘊意嗎)4

  • 關于重陽節,其中最重要的習俗當屬“登高”。

可是人們為何登高呢,其意義何在呢?《禮記·祭法》有雲:“山林川谷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其實這是一種簡單的萬物有靈論,即早期人類對于超自然、超人格力量的一種崇拜。早期人類主要通過采集、漁獵來獲取日常的生活資料,而由于大山提供了茂密的森林、各種野獸,以及高山上的雷電擊中樹木導緻自然起火,人們在反複實踐中認識到可以用它來烤炙食物。總之,人們認為山是神秘的,故對其有敬畏之意。有人還對“崇”字做了解讀,即“從山從宗,宗聲”可見最早的崇拜也是對山而言的。

此外,還有登高“辭青”之說。我們都聽過三月“踏青”之說,那麼與“踏青”相對的就是“辭青”了。清代《帝京歲時紀勝》說:“有治看攜酌于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

重陽節的文化風俗習慣(現代的你了解這些文化風俗和背後的蘊意嗎)5

  • 那麼,插茱萸的習俗是怎麼來的呢?

古人認為茱萸可以入藥,菊花也一樣。早在唐代這種習俗就已流行開來,我們從王維的詩中也可窺見。茱萸具有驅蟲去濕、逐風邪之效,并能消積食,治寒熱。九九重陽節,陽氣過亢,為極兇。故而佩戴茱萸就是為了辟邪、逢兇化吉,這和端午節的佩菖蒲、喝雄黃酒有着相似的蘊意。

至于菊花酒,那是重陽節的必備飲品。“我花開後百花殺”,秋天時,其他花都凋零了,惟有菊花在綻開,且菊花不豔俗,有着高潔的品格。故在三國魏晉以來,菊花受到文人雅士的追捧,聚會飲酒、賞菊賦詩漸成風尚。

重陽節在秋季,文人對秋多有感懷之意,所謂自古逢秋悲寂寥便是。重陽登高本是一種美好的習俗,但因客居他鄉,抑郁不得志故而多有悲涼之感。我們大可不必,正如杜牧詩言“但将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晖。”

文:甪裡先生

參考文獻:《帝京歲時紀勝》《禮記·祭法》《荊楚歲時記》《呂氏春秋》

文字由曆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