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成規模地流轉出去後,不僅村民得到了實惠,土地也被更好地利用起來了,對我們實現鄉村振興幫助很大。”江門市新會區崖門鎮橫水村黨委書記黃榮勝操着一口當地方言,笑着對記者說,2020年起,該村有300餘畝土地在村委會的統籌下流轉給一家經營富硒産業的農企,流傳面積超過了該村耕地面積的一半。
江門是個農業大市,在各級農業農村部門的鼓勵和引導下,當地各個鄉村的承包地正逐步形成基本連片規模流轉的局面。江門市農業農村局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市農村承包地總面積251.36萬畝,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總面積154.72萬畝,流轉率達61.55%,主要流轉用途為糧食、水産養殖等,年流轉均價達930元/畝。
為了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工作,江門出台了項目傾斜支持、财政獎補激勵等政策措施,還探索創新了“兩預兩委托”模式,通過鎮、村集體與村民達成統籌流轉、連片經營意向,推動農民零散土地“預整合”,再委托鎮或村集體統籌經營,委托第三方統一發布公開招标,有效解決了農村土地碎片化問題。
2022年1月下旬,江門在農村土地流轉上的創新做法被作為典型案例在廣東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15次會議上作了彙報。
“把荒廢的土地用起來”
此前,橫水村的土地是“各自為政”的狀态,從沒集中起來過。村黨委書記黃榮勝說,村裡“空心化”的情況比較嚴重,青壯年基本都進城打工了,僅剩一些老人留在村裡種田,以滿足自己的口糧,而一些老人年齡太大也幹不動了,就隻好撂荒。
還有一些村民把自己的承包田私下流轉給村裡其他有人種田的人家,流轉價大概在每年300元一畝。當地耕地不算多,新會區農業農村局的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區農村戶均耕地隻有半畝左右。如果有企業想要較大規模租用耕地發展農業,需要挨家挨戶和農民談流轉協議,往往還很難得到連片的耕地。
江門新會區橫水村的村民在流轉後的土地上耕作,該村流轉了300餘畝土地給一家經營富硒農産品的公司。
長此以往,不僅耕地資源有所浪費,農民收入也難以提高。
2021年初,江門市政府辦印發了《江門市加快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的實施意見》,提出要探索創新農村承包土地流轉政策激勵機制,加快農村承包土地有序規範流轉,促進特色優勢農業産業發展,增強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能力,增加農民收入。鼓勵支持承包土地向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轉,提升全市農業規模經營水平。
江門大營盤富硒農牧科技公司總經理黃偉領從中看到了機會。他原本經營着一處農家樂,2020年6月,廣東省地質調查院一項目組進行興農科普宣傳時,他得知崖門鎮的土地富含硒元素,便注冊成立了經營富硒農産品的公司,打算從村民手中流轉連片土地,先進行實驗性種植,再大規模推廣。
放在以前,黃偉領想要租用耕地的話,要挨個找村民要地、每戶都要簽合同,而現在江門力推的鎮、村統籌流轉模式讓他省了不少事。他和橫水村委達成流轉意向後,村委會負責動員村民,黃偉領的公司直接在村三資交易平台上完成土地流轉,拿下了橫水村共300餘畝土地,價格比農民私下流轉要高,達到了每年400元一畝。
土地連片流轉出去後,橫水村村民的收入得到了提高。此外,大營盤富硒農牧科技公司在經營過程中需要勞力來進行農産品的種植和采摘,會聘請橫水村的村民為他們打工,勞務費大概在一天100元。“也就是說,有的村民可能還是在自家土地上幹着種地的活,但收入比自己種地高很多。”黃偉領說。
除了能幫當地村民解決就業,較大規模的土地流轉還能給基層政府減去不少麻煩。“更方便管理了”,新會區農業農村部門的工作人員介紹,近兩年中央反複強調糧食安全的重要性,嚴禁基本耕地“非糧化”的政策被更嚴格的執行。耕地流轉出去後,基層政府在“非糧化”的監管上節省了不少精力和成本。
結合地方實際創新“預流轉”模式
黃偉領的公司之所以能夠從村三資交易平台上拿到成規模的耕地,得益于江門市創新的“兩預兩委托”模式。
結合本地實際,江門推動土地“預流轉”“預整合”,鎮(街)、村集體與村民達成統籌流轉、連片經營的“預流轉”協議,連片“預整合”土地進行規模化項目規劃及基礎設施建設,期間通過約定較市場價高的預期租金或發放補助等方式,确保村民的正常生産經營和項目用地的及時供給。同時引入優質經營主體和産業項目,委托鎮(街)或村集體統籌經營,委托第三方統一公開招标,發展規模化生産經營項目。
江門市農業農村局的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一創新充分結合了江門的實際。部分較發達地區在統籌土地流轉時,往往是村集體出錢先将土地從村民手中統籌起來,再集中流轉出去,而江門村集體組織的财力普遍較弱,且在土地“預流轉”和“預委托”的過程中,農民還可以繼續耕作,不會造成階段性的耕地資源浪費。
在江門開平市自力村,蘇愛軍流轉了300多畝土地用來經營家庭農場,種植草莓、葡萄等水果。自力村有江門聞名的碉樓景區,蘇愛軍的家庭農場就在景區周圍,不少遊客來此參觀碉樓的同時,還會到農場觀光、采摘。
由于家庭農場的生意越來越好,蘇愛軍租用流轉土地的價格達到了每年850元一畝。周邊其他村的村委領導,看到家庭農場辦得好,還會請他吃飯“求”他流轉本村的土地。
蘇愛軍流轉了300多畝土地用來經營家庭農場,種植葡萄、草莓等。
為了鼓勵鎮、村集體積極開展成規模的土地流轉,江門市農業農村局還出台了多項獎補舉措。2021年3月,江門農業農村局印發了《江門市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示範片創建工作方案》,提出對流轉耕地300 畝-500畝的示範片一次性獎補30萬元,對流轉耕地500畝以上的示範片一次性獎補60萬元,“通過示範引領,穩步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不斷提升土地适度規模經營水平。”
江門開平市赤坎鎮的樹溪村正在申請60萬元的獎補資金,該村共集中流轉了505畝土地。樹溪村黨支部書記司徒光牛介紹,村委從2020年底開始做統籌工作,經鎮政府牽線搭橋,該村在2021年底将土地流轉給了天菜公司,這家公司主要從事高品質水稻的種植,産品直接供應香港。
司徒光牛感受到,農業隻有成規模、機械化、現代化種植,利潤才能提高。在土地流轉出去前,樹溪村超過80%的村民都沒有種地了,大多私下流轉給他人耕作。在“預流轉”的過程中,有村民不知流轉後的土地用途,擔心别人把自家的田“搞壞”,村委會還組織了村民代表到天菜公司參觀,打消了村民的顧慮。
2019年來,江門全市通過“兩預兩委托”流轉土地面積16.85萬畝,有效推動了農業适度規模經營。
【記者】張笛揚
【作者】 張笛揚
南方社會治理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