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氏針灸細針慢撚法?馬小平針法治驗——耳體針二聯針法,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郭氏針灸細針慢撚法?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馬小平針法治驗——耳體針二聯針法
馬小平(2002—2006年為第三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學術繼承人, 并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為第三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優秀繼承人, 師從著名針灸專家夏治平教授。)
1 耳體針二聯針法
取 穴:體穴——風池、 翳風、 下關。 耳穴——神門、皮質下、額、颞、枕。
功 效:祛風通絡, 鎮靜甯神。
主 治:三叉神經痛。
針 法: 風池穴, 針尖向對側鼻尖斜刺1 寸左右, 隻作撚轉手法;翳風穴, 于耳垂後方直刺1 寸左右, 手法隻撚轉, 不提插;下關穴, 在針刺前以左食指輕輕按壓顴弓與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 待患者出現微痛時慢慢将針尖刺入1 寸許, 然後作輕輕的撚轉與提插手法。 每日 1 次, 均可接通電針, 連續波刺激20~30 min。 耳穴(神門、皮質下、額、颞、枕等)施治前先以碘伏消毒, 然後以短毫針刺入0.1~0.2寸,兩耳交替, 每日 1 次。
方 解: 風池穴為足少陽膽經穴, 又屬足少陽經與陽維脈的交會穴, 可調理頭部氣血, 疏散頭面風陽;翳風為手少陽三焦經穴, 同時手足少陽經在此交會, 可同時疏通手足少陽經的經氣;下關穴為足陽明經經氣出入面頰部的重要部位, 可治療面部各種疼痛疾病。 耳穴之神門、 皮質下、 額、 颞、 枕等穴, 通過區域信息調節腦部經絡氣血。 耳、 體穴聯用具有疏通和調節頭面部經絡氣血運行的作用, 治療三叉神經痛療效優于其他療法。
加 減:三叉神經第 1 支疼痛者, 可加太陽穴、魚腰穴; 三叉神經第 2 支疼痛者, 可加四白穴、 顴髎穴; 三叉神經第 3 支疼痛者, 可加頰車穴、 夾承漿穴。
2 驗案舉隅
戴某某, 女, 67歲。 初診日期:2017年2月 17日。主訴:左側面部陣發性劇痛5年餘。 患者5年前出現左側面部陣發性劇痛, 主要表現為上下颌部, 即三叉神經分布區的第二、 三支, 疼痛發作為每月 1~2次, 發作頻繁時每月 數次, 每因洗臉、 刷牙、 說話或咀嚼等誘發, 近來因受涼發作頻繁, 且疼痛劇烈。 舌質淡紅、 苔薄白, 脈細澀。 頭顱CT及核磁共振成像( MRI) 檢查均未示明顯異常。 西醫診斷:原發性三叉神經痛;中醫診斷:面痛。 辨證為風寒阻絡, 氣血失調。 治法:祛風散寒, 通絡止痛, 調和氣血。 予耳體針二聯針法治療。 處方:體 穴: 風 池(雙), 翳 風(左), 下 關(左), 顴髎(左), 頰車(左), 夾 承漿(左), 合 谷(雙)。 選 用0.20 mm×40 mm的一次性管針, 取斜刺或平刺法, 中等刺激強度,留針30 min, 可接電針連續波, 每日 1次。
耳 穴: 神 門, 皮 質 下, 颞, 面 頰。 選 用0.20 mm×15 mm的一次性管針, 直刺進針至耳軟骨處, 行撚轉中強刺激強度, 留針30 min, 每日 1 次。10次為1 個療程。
治療10次後, 患者左側面部疼痛的頻率和疼痛的程度明顯好轉。 守方繼治10次, 且針刺的手法強度較之前降低, 電針隻采用輕微刺激以調養氣血, 諸症消失, 面色紅潤, 精神轉佳, 随訪至今未見複發。
按語: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為臨床常見疾病, 系指在三叉神經分布的區域内出現的反複陣發性劇烈疼痛, 是一種典型的神經性疼痛, 疼痛如電擊樣、 燒灼樣、 刀割樣、 針刺樣, 同時卻不伴有三叉神經功能破壞并排除顱内外各種器質性疾病引起的三叉神經痛。 本病的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明确, 至今現代醫學尚無理想的治療方法, 長期有效、副作用小的内服藥物較少, 外科手術存在一定風險, 可能會出現術後副反應、 并發症及複發等。 中醫各類療法治療本病的應用前景廣闊, 臨床取效顯著, 尤其以針灸為代表的非藥物療法獨具優勢。
中醫學稱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為“面痛”, 為頑固性疼痛之一, 以中老年人多見。 初起發作每次疼痛時間較短, 發作間隔時間較長, 久則發作越來越頻,疼痛程度也越來越重, 病情頑固, 極少能自 愈。 采用體針法與耳針法聯合治療本病, 能快速緩解疼痛。 體針法中的風池、 下關、 合谷祛風散寒除濕, 翳風、 顴髎、 頰車、 夾承漿通絡活血止痛, 配以耳針法中的神門、 皮質下、 颞等穴調和氣血, 調節三叉神經的傳導功能, 達到經絡通暢、 氣血調和、陰陽平衡的目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