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得意馬蹄疾
——詠春風古詩詞賞析(三)
王傳學
在古詩詞中,春風也常作為一種政治象征出現,如唐代詩人孟郊的《登科後》:
昔日龌龊不足誇,
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
一日看盡長安花。
孟郊四十六歲那年進士及第,他滿以為從此可以别開生面,風雲際會,龍騰虎躍一番了。于是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寫下了這首别具一格的小詩。
詩一開篇就直抒胸臆,說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頓與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也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題名,郁結的悶氣已如風吹雲散,心上真有說不盡的暢快。孟郊兩次落第,這次竟然高中鹄的,頗出意料。這就如同一下子從苦海中被超度出來,登上了快樂的峰巅;眼前天宇高遠,大道空闊,似乎隻待他四蹄生風了。“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活靈活現地描繪出詩人神采飛揚的得意之态,淋漓盡緻地抒發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這兩句神妙之處,在于情與景會,意到筆到,将詩人策馬奔馳于春花爛漫的長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繪得生動鮮明。按唐制,進士考試在秋季舉行,發榜則在下一年春天。這時候的長安,正春風輕拂,春花盛開。城東南的曲江、杏園一帶春意更濃,新進士在這裡宴集同年,新進士們“滿懷春色向人動,遮路亂花迎馬紅”(趙嘏《今年新先輩以遏密之際每有宴集必資清談書此奉賀》)。可知詩中所寫春風骀蕩、馬上看花是實際情形。但詩人并不留連于客觀的景物描寫,而是突出了主觀感覺上的“放蕩”:情不自禁吐出“得意”二字,還要“一日看盡長安花”。在車馬擁擠、遊人争觀的長安道上,哪容得他策馬疾馳呢?偌大一個長安,無數春花,“一日”又怎能“看盡”呢?然而詩人盡可自以為今日的馬蹄格外輕疾,也盡可以不妨說一日之間已把長安花看盡。雖無理卻有情,因為寫出了真情實感,也就不覺得其荒唐了。
同時詩句還具有象征意味:“春風”,既是自然界的春風,也是皇恩的象征。所謂“得意”,既指心情上稱心如意,也指進士及第之事。這兩句由于内涵豐富、明朗暢達而又别有情韻,故而成為後人争相吟誦的名句。
唐代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寫春風不到邊關,暗諷最高統治者不體恤民情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玉門關: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豁達廣闊胸懷。
首句“黃河遠上白雲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去,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雲中一般。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後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别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别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于是,楊柳和離别就有了密切的聯系。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着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别恨。于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怨”也沒用。
三、四兩句,明代詩人楊慎認為其含有諷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詩話》中寫道:“此詩言恩澤不及于邊塞,所謂君門遠于萬裡也。”作者寫那裡沒有春風,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華帝都的最高統治者不體恤民情,置遠出玉門關戍守邊境的士兵于不顧。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更何況“詩無達诂”,讀者未嘗不可作這樣的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體這兩句的解釋:既然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關外的楊柳自然不會吐葉,光“怨”它又有何用?
再看唐代詩人劉長卿《使次安陸寄友人》中的“春風”:
新年草色遠萋萋,
久客将歸問路蹊。
暮雨不知涢口處,
春風隻到穆陵西。
孤城盡日空花落,
三戶無人自鳥啼。
君在江南相憶否,
門前五柳幾枝低?
這首詩,清人沈德潛編《唐詩别裁集》時給選上了,還特地在詩的第四句即“春風隻到穆陵西”句下加注:“言此處春光緩到,因地偏也。”可是,穆陵故址在今湖北省麻城市北,接河南省界,“春風”東來,怎麼能先到甚至“隻到”穆陵的西邊呢?富壽荪先生在《唐詩别裁集·校記》中指出:“沈說非是。《今體詩鈔》七言卷四雲:‘肅、代之時,江、淮間有劉展之亂,穆陵以東,光、黃、舒、廬(均為古地名)蓋苦兵擾,不識春和矣;其西則差安靜,故有第四句。’”意思是說,在唐肅宗、唐代宗時期,江淮地區已有劉展的叛亂,穆陵以東的廣大地區,都受到叛軍兵擾之苦,不見安甯的生活;而在穆陵西邊則比較安甯,所以第四句說“春風隻到穆陵西”。
這首詩作于“肅、代之時”,正是安史之亂期間,所用“春風”一詞,妙語雙關,既指自然氣候,又指政治氣候,暗喻朝廷的恩澤隻及于穆陵以西。全詩為“傷時”之作,詩中的“孤城盡日空花落,三戶無人自鳥啼”,寫出了一片荒涼凄清之景,表現了安史之亂給國家、給人民帶來的災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