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偉大的祖國是詩歌的國度,詩歌源遠流長,傳承不息。古人認為: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孔子說過: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意思是不學習《詩經》,在社會交往中就不會說話。不學習禮儀,在社會上做人做事,就不能立足。
在我國古代,詩人不是一個專門的職業,詩人們都是兼職的,他們大多是朝廷官員,有的是專家學者,還有的是僧人、道士等出家人。
僧人、道士等出家人他們有着高深的佛學、道學修養,他們将這些修養融入詩中,更是具有一種特别的風味。
“怎得梅花撲鼻香”、“吹面不寒楊柳風”、“得饒人處且饒人”這三句千古流傳的佳句,您知道它們的作者都是出家人嗎?請接着往下看吧:
一、《上堂開示頌》
唐:黃蘖(音:niè)禅師
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想要擺脫塵世間的勞苦,并不是一件尋常的事情。為了方便長久地念經,需要先将串佛珠的繩結打牢靠。就如同冬季盛開的梅花一樣,不經過一番徹骨寒冷,哪會有梅花撲鼻的清香?
黃蘖禅師,别名黃蘖、黃蘖希運,他自幼出家,參谒百丈禅師而悟道,終成一位大乘佛教的高僧。唐宣宗大中四年(850),黃蘖禅師圓寂于宛陵(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的開元寺。
詩的題目《上堂開示頌》意思是指,黃蘖禅師在開壇說法時,準備向信徒們傳授佛學知識之前,先說的一首開場詩。
詩的前了兩句,意思是想要擺脫塵俗的煩惱,通過修禅悟道而到達金剛彼岸,并不是一件尋常的事情,要想修成正果,必須從小事開始,把基礎做好。為了好好念經,你必須先把串聯佛珠的繩子結牢靠。
詩的後兩句是借梅花傲雪迎霜、淩寒獨放的特點來比喻,梅花的“撲鼻香”從何而來?黃蘖禅師獨具慧眼,他認為梅花是經受過一番“徹骨寒”。
“亞聖”孟子說過:“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由此看來,這兩位哲人對于成功的看法是英雄所見略同啊!
黃蘖禅師用梅花頂風冒雪開放、發出芳香,來比喻經過艱苦摸索、禅機頓悟的境地,表達了禅師勸誡世人,對待一切困難所應采取的正确态度,為人做事應有梅花這般堅貞的品性。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這一名句流傳千古,成為激勵人們不怕經曆磨難、不斷進取的動力源泉。
二、《絕句》
宋: 僧志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在參天古樹的綠陰下,我系了小船,拄着藜仗,緩緩走過小橋,悠然地一路向東而去。
杏花盛開時節,綿綿細雨輕輕落下,像是要故意潤濕我的衣裳,柔柔地吹拂着我面龐的,是那帶着楊柳清新氣息的溫暖春風。
古人把應花期而來的風,稱為花信風。一年共二十四候,每候應一種花信,總稱“二十四花信風”。其中清明節時期的花信是柳花,所以稱為楊柳風。
志南是南宋詩僧,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事迹不詳。 南宋人趙與虤(音:yán,意思是虎怒)在《娛書堂詩話》卷上曾記載:“僧志南能詩,朱文公(是指大理學家朱熹)嘗跋其卷雲:南詩清麗有餘,格力閑暇,無蔬筍氣。”
志南和尚運用拟人手法,表現了春風、春雨的柔和溫暖,表達出他對大自然的喜愛。全詩娓娓道來,從容不迫,展現了出家人的悠然禅意。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成為了脍炙人口的詠春名句,志南和尚的事迹雖然現在已經不可考證,但僅憑借這一首詩,志南和尚就足以笑傲春風了。
志南和尚作為出家人,他物随心轉,境由心生,不追求物欲的享受,唯有這大自然的杏花春雨、楊柳春風,他愛之不盡,享之無窮,這楊柳春風可以說是最悠然的了。
三、絕句
蔡州道人
爛柯真訣妙通神,一局曾經幾度春。
自出洞來無敵手,得饒人處且饒人。
:"爛柯"是個著名的典故,據南朝時期的著名文學家任昉在《述異記》記載,在今浙江衢州市的東南10公裡處,有一座景色幽美的石室山。在晉朝時期,有一個人叫王質,他帶着斧子,來到這山砍柴。王質遇到了幾位童子,他們有的在下圍棋,有的在唱歌。王質很好奇,就走到近前一邊看棋,一邊聽歌。
其中的一個童子就把一個形狀像棗核一樣的東西給王質,他吞下去之後,竟然一點也不覺得饑餓。
過了一會兒,這個童子對他說:“你為什麼還不回去呢?”王質這才起身,他找自己的斧子時,發現那斧子的木頭斧柄早已經完全腐爛了。等他回到村裡,了解到那些與他同時代的人都已經去世了。
“爛柯”這個典故的意思是指歲月流逝,人事變遷,也是圍棋的代稱。因為這個美麗的神話故事,石室山現在已經被稱為爛柯山了。唐朝著名詩人劉禹錫在《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曾經引用了這個典故:“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宋朝傑出的史學家、科學家姚寬在《西溪叢語》裡記載了一位神奇的道人:蔡州(今河南汝陽縣)有一位道人,他非常擅于下圍棋。對于自己的棋術,道人非常自信,從出山以來,下棋從未遇到過敵手。道人下棋有個特點,每次與别人對弈,總是會讓别人先走一步。
後來,這位道人在一個叫做褒信的地方去世了,臨終前,他将自己的後事托付給村裡的一位老者。幾年後,這位老者遵照囑托為道士改葬,當他打開道士的墳墓之後,卻發現裡面隻有空空的棺材和一些衣服。
看到這個情況,衆人都十分驚奇,他們想起了道士當年曾經有一首詩:“爛柯真訣妙通神,一局曾經幾度春。自出洞來無敵手,得饒人處且饒人。”
詩的前兩句,說明了這位道士掌握了圍棋的訣竅,他棋藝高明,已經到了通神的程度,怎樣才能達到這個程度呢?他苦心鑽研棋藝,曾經一局棋研究了好幾個春秋。
後兩句寫出了道士的心得體會,為什麼會“自出洞來無敵手呢?關鍵在于得饒人處且饒人”。
蔡州的這位道人雖然我們不知道他的名字,也不知道他的生卒時間和其他事迹,但是從這一首詩來看,這是一位有着深厚修養的得道高人。
人是具有社會屬性的,在人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肯定會産生一些矛盾。如何解決這些矛盾呢?其中的一個辦法就是“得饒人處且饒人”。
即使在自己占理的時候,也千萬不要咄咄逼人,要以寬容的心态,體諒别人、寬恕别人,事情千萬不要做得太絕,一定要留有餘地。這樣做,别人才會願意與你交往,才會避免很多矛盾,進而也會赢得别人對你的好感。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得理不饒人的例子,他們做事不留餘地,咄咄逼人,最終是害人害己,得不償失。
以上三首著名的詩,每一首都有流傳千古的佳句,都是出家人所作,有兩首告訴我們為人處世的道理,有一首展現了出家人的悠悠禅意,您喜歡哪一首呢?歡迎好友們一起分享、讨論轉發。
我是行健不息,一位古典文化的愛好者,一位古典詩詞的搬運工,請關注我,讓我們一同在古典文化的浩瀚海洋裡自由翺翔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