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曆年的教師招聘考試中,自我效能感是教育心理學部分考察的一個重點學習理論。關于自我效能感理論往往由于知識點的繁瑣,導緻考生對知識的掌握不到位,以至于在解答題目的過程中會出現錯誤的情況。本文在此對其在整個教育心理學部分中的自我效能感做出總結,希望對各位考生的備考有所幫助!
一、理論觀點: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從事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它最早是由社會學習理論的創始人班杜拉提出的。班杜拉将自我效能感區分為兩種期待。結果期待是指人對自己某種行為會導緻某一結果的推測。效能期待指的是人對自己能否進行某種行為的實施能力的推測或判斷。例如:我認為隻要我能夠每天堅持運動一定能夠減肥成功,這是對結果的估計屬于結果期待。但是我覺得我做不到每天堅持運動,這種對自己實施能力的估計叫功效期待。
二、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1.個人自身的成敗經驗(最主要因素):例如我以前減肥成功過,那這次我要減肥,我就會更加相信我一定能減肥成功,對應的自我效能感就會高些,反之亦然。
2.替代性經驗是指跟自己能力水平相當的人取得成功與否對你的影響。例如跟你關系很好的隔壁班的哥們兒,你們平時學習水平差不多,他比你先考試,考完了你問他怎麼樣,他覺得挺簡單的,那相應的你也會覺得比較簡單,你覺得自己也能考得好。
3.言語勸說是指别人對你進行說理增加你的自信心。
4.情緒喚醒是指如果你過于緊張焦慮,精神不佳就會對成功沒什麼信心。
三、自我效能感能影響的方面
影響人們對活動的選擇以及對活動的堅持性;影響學生對待學習困難的态度;影響學習任務的完成;影響學習時的情緒狀态等。
以上便是有關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的總結,在教師招聘考試過程中自我效能感的兩種期待以及影響自我效能的因素,在備考過程中,各位考生可以結合以上的邏輯梳理來對其知識點進行熟練地把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