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兒時記憶老行當

兒時記憶老行當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5-01 11:35:33

《老漳州記憶》16

好友電動車的充電器壞了,拿來讓我修理。居然如此信任本人的工匠能力,讓我很得意。之前曾修過多次充電器,已清楚内在的開關電源原理。

充電器接上電源一測試,指示燈不亮,将它拆開,未發現内部有元件燒焦或電解電容封口炸裂痕迹,接着按經驗判斷兩端外接電線用久了有可能在接口處内部斷線。萬用電表逐一測量,果然發現輸入電源線有内部斷路,還好是個小問題。可以買一條新電源線更換,但它的保護套往往尺寸不合,先試試能否廢物利用。焊下電源線,在斷線處剪下一截,小心抽出防折保護套,餘下部分測量後仍可用,重新套上保護套,焊好。插上電源,綠燈亮,以為大功告成,交差後卻仍有問題,原來輸出電源線也有斷斷續續的斷路,再次拆開做同樣處理,好事二磨。倘若是個别原件損壞,隻要找出替換,一樣可修。自诩跨界雙栖,權當“膨風”一回:既是跻身财經界的電子行家,又是老一輩無線電愛好者中為數不多的審計師?

兒時記憶老行當(消失的修補老行當)1

修理電動車充電器

如今電器修理工,早已升級換代,不必費神去查找故障點,一般都是将整塊電路闆更換。傳統的逐一檢查元件的老辦法,純屬發燒友的愛好,但卻乃真功夫!最近,多次修理LED燈,逐一找出燒壞的燈珠,再利用燈的恒流原理,直接用烙鐵短接那個燒壞的燈珠,即可修複,并不影響燈盤其他燈珠正常發光。回想過去,提倡“新三年,舊三年,修修補補又三年”,各行各業都有修補的能工巧匠,解決在物資奇缺的年代中,人們不得不節儉的各種修補需求。而如今,這些老行當大多已消失啦!不知大家還能記有多少?

兒時記憶老行當(消失的修補老行當)2

短接法修理LED燈

熔鐵水補鼎

小時候印象最深的修補行當是補鼎絕活,也就是北方說的“小爐匠”。閩南話将鐵鍋叫做鼎,筷子叫箸,有着濃濃的古早味。鐵鼎是生鐵鑄造的,大家俗稱“生鼎”。鐵鍋用久了會有破洞或裂縫,大家舍不得買新鍋,就會花幾角錢補鍋。補鼎師傅挑擔走街串巷,擔子一頭是風箱,另一頭是熔鐵的小爐子,師傅安頓下來後,用随身帶的木炭或小煤塊升火,爐中間埋個小坩埚,放入幾塊生鐵,往返拉動風箱鼓風,爐火越來越旺,坩埚裡堅硬的鐵塊竟融化成通紅的鐵水。

隻見補鍋匠從坩埚裡舀出來一小勺火紅的鐵水,倒在一塊手托着的兩寸見方的厚布塊上,布上面還放有一層火灰隔熱,然後将鐵水珠托到鍋的破眼下面,用力往上頂,另一隻手用卷成圓柱形的濕棉布往下用力一壓,快速一碾,一個補丁就打上去了。補丁在鍋内必須與鍋面平整,炒菜時“煎匙”才不會受阻,而鍋背面就有疙瘩。動作要很麻利,鐵水凝結,就沒法弄平了。有時一個洞要打幾個補丁才能補上,如果洞太大了,補鍋匠會挑一小塊比洞略小的舊鍋片,先用小夾子固定在鍋洞上,然後圍着鐵水縫補上,最後再用泥水往新補丁處塗一下,整個過程一氣呵成。

兒時記憶老行當(消失的修補老行當)3

兒時記憶老行當(消失的修補老行當)4

鐵水補鼎

焊錫補臉盆

在鋁制品、塑料用品出現以前,當時主打的日用盆具是搪瓷臉盆、搪瓷菜盆牙杯。搪瓷用品用鐵闆沖壓,再經搪瓷工藝處理,使無機玻璃材質通過熔融與鐵闆牢固結合形成釉質,又稱琺琅。如不小心磕碰,造成琺琅質破壞,臉盆牙杯就會生鏽以緻破洞,買新的要花一筆錢,就找街上專門的工匠修,固定攤位或挑擔走動都有。師傅隻需一些簡單工具,一把剪鐵的大剪刀,工作台固定有一條角鐵,一個火爐,幾把尺寸不一的火烙鐵,還有一瓶除鏽助焊的“葛默水”。

師傅先将臉盆的破洞用砂輪或锉刀摩擦,去掉鐵鏽,用小竹簽蘸點葛默水在需要焊錫的破洞上,手握加熱過的烙鐵沾滿焊錫将破洞焊上,頓時煙霧四起,一陣怪味。葛默水應是鹽酸,小時候電影《半夜歌聲》的男主角就是被葛默水毀容的。後來知道修補匠用的不是鹽酸原液,而是鹽酸加電池的鋅皮反應形成的氯化鋅溶液,起助焊作用。較大破洞,需要在洞口下方用布墊住,烙鐵拉動熔錫使液面覆蓋破洞,凝固後形成漂亮的焊點。

臉盆底如有多處破洞或已鏽壞,可以換底,沿盆底剪下舊底,盆體下沿修成圓形,邊沿在角鐵上敲打成直角狀,再剪一片圓形的白鐵片,準備作為新底,小心敲打接口使盆和底鉚合,最後用手指在接口塗點桐油灰防漏,修好後又可以用上一陣子。以後五金店出售各口徑鋁圓片,取代白鐵片,就更好操作了。

兒時記憶老行當(消失的修補老行當)5

早先煮稀飯用陶制的“土鍋兒”,後來有了鋁鍋,煮“粒飯“(幹飯)或”泔糜“(稀飯),很方便,但鋁鍋遇到煤爐火容易氧化,用了一段時間,鍋底會腐蝕破洞,就可以用這種方法來換底,家家戶戶都有補鍋換底的記憶吧。後來還專門賣一種弧形鍋底,換底後還會增大了鍋的容量。

竹篾補篾席

閩南盛産竹子,用竹子做成各種農業和生活用具。“披椅”(竹床)和篾席是每家的避暑良器,用久了,表面烏亮铮光,更是涼爽。有修理竹器的師傅,帶着口徑不一的竹子,到各戶修理,竹搖籃,竹長條凳,竹椅,竹床,用久了會晃動“搖橹”,師傅會在關鍵處補上竹釘,更換有蛀蟲的“枝骨”,讓竹器煥然一新。補篾席的師傅,熟練使用篾刀,刨開毛竹,劈成竹篾,外層竹篾皮有韌性,用來補篾席和簸箕,内層不光滑少韌性,可以補曬東西的圓形“茭掠”。最裡層叫“篾殼”隻能燒火用。

補蒸籠的更是能工巧匠,好像都是莆田師傅,原料除了竹子,還用韌性的薄木片修蒸籠牆,蒸籠支架,蒸籠蓋,用到不同的材料。

形形色色的修補匠

當年木質水桶大量使用,材質是杉木,自重輕不易變形,但用久了桶底或個别桶闆會朽壞。工匠将木闆拼好,量好尺寸畫圓,用一種狹窄鋸條的鋸子就可以鋸成圓形桶底。更換桶闆的關鍵是刨好木闆邊沿的傾角,老師傅往往天衣無縫。不但有修水桶,尿桶壞了也會拿出來修。

過去人們普遍打赤腳,鞋子都留在新正時穿,鞋壞了,肯定會去補,補鞋匠配有專門手搖縫紉機,大家都叫它“雞啄米”。不隻補破,還可以換車胎鞋底。補鞋行當倒是一百年不動搖,現在仍到處有。六十年代初出現人字拖鞋,鞋帶斷了或鞋底磨損,也舍不得丢,街上有專門補拖鞋的師傅,用小鋸片在烘爐上加熱,熱熔方式修補更是一絕。

六十年代以後,腳踏車走進普通人家,這是家庭最貴重的固定資産。自行車修理攤遍布大街小巷,接最多的活是補車胎。師傅麻利用專用撬具撬開外胎,小心從中拉出軟質橡皮内胎,充氣檢查破洞,再用粗锉刀将破洞處锉粗糙,剪塊大小适合的橡皮,抹上香蕉水味道的膠水,稍待片刻及緊貼上,用小錘敲打紮實,再把補好的内胎塞進外胎,大功告成。打氣後,付修理費一兩角,即可騎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