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時分,班級微信群裡頗為熱鬧,這番讨論,與家長們輔導孩子做雙休作業有關。
于是乎,上網搜索了一下孩子們口中的各類“寫作業神器”,其界面如下:
抽空在學生、家長、老師中了解了一下大家對“作業幫”等各類寫作業軟件的看法,大家暢所欲言——
正方:
學生代表:我表哥說他去年高三每次月考複習的時候靠作業幫APP糾正錯題,他要感謝作業幫。
家長代表:我們現在大部分時間都很忙。有時候看到孩子的作業題自己也答不上來,會覺得很尴尬。所以這個軟件對父母來說是一個很好地軟件,可以搜到答案之後再輔導孩子。但前提是不能給孩子留下“作業神器是唯一救命稻草”的印象。
老師代表:關注了作業幫,我覺得裡面有些老師講課水平還不錯,我學習了。
反方:
學生代表:我曾經對這個軟件具有強烈的依賴性。知道做的題目要查,查答案對不對;不知道的題目更要查,因為有答案可以抄啊!後來,我做作業時題目也懶得讀了,直接拍答案抄。就這樣,我從班級前十跌到了二十名開外。我爸媽了解情況後,把我的電子産品都沒收了,把這些軟件都卸了。我沒有什麼可以依賴的了,隻能靠自己,成績又回來了。
家長代表:媽媽再也不擔心我的作業啦!搜的一下,就出來啦!父母孩子的好幫手~作業幫!小猿搜題!一群智能人在操控另一群未來智能人的腦袋,智力比拼堪憂。現在小學生寫作業都會用這個app,哪裡還有“獨立思考”的空間?哪裡會擔心作業寫到淩晨,要減負?這類app的缺點越來越明顯,不用為妙。對了,這類軟件教育部門會關注嗎?
老師代表:這些軟件到底有沒有正向作用?可能有——如不會的題目掃題之後可以看到答案,用心的孩子可能會稍微思考一下。但是話說回來,能有多少這樣的孩子呢?小學生正是開發智力、思維、想象力的時候,機械化地拍題,不加思索地抄答案,一味地追求标準答案,會導緻我們的孩子腦袋生鏽,完全失去學習能力,這種現象太可怕!
吹泡泡老師的個人看法:
用刀殺人,錯在人,而不在那把刀。用“寫作業神器”搜題,抱着走捷徑、不勞而獲的思想,不加思考直接抄答案導緻學習成績下降的,錯也在人,而不在“寫作業神器”。我們看到過很多孩子用作業幫、小猿搜題等軟件來逃避動腦思考,引來了一系列負面的影響。從父母的角度來說,應該從小就限制孩子使用各類電子産品,不讓他們接觸或者有效控制他們接觸,不要讓我們的孩子毀在各類電子産品、電腦遊戲裡,更不要毀在從小就沒有獨立思考能力中。在小學階段,卸掉這些“寫作業神器”軟件,遠離各類電子産品,是再好不過了。
從我們一線老師接觸的諸多家長們來看,在輔導孩子寫作業時,内心戲通常是非常足的,尤其容易怒氣沖天。究其原因,或許是因為:
來自生活的壓力。家長們或忙于奔波自己的事業,或上班、或做家務,早已筋疲力盡。在輔導孩子作業時,難免會上演這樣的内心戲:“我這麼累死累活,努力培養你,你居然學成這個樣子?”
對錯誤的容忍度太低。幾乎所有的家長在要求孩子每次作業時都必須全對、每次考試都是高分。隻要出了錯,内心戲就會演變成:這麼簡單你居然還會錯?我該不會生了個傻子吧??
父母們早已有自己預先設定的思路和答案。當孩子的做題思路與自己相去甚遠或出錯時,自己無法理解,于是勃然大怒。孩子背後出錯的原因,如基本概念是否弄清楚了?知識掌握的熟練度夠不夠?詞語、單詞掌握得是否紮實?……這些很重要的因素卻忽略了。
父母怒氣沖天,定會給孩子帶來一些學習上的隐患:如孩子可能會失去自行解決問題的勇氣,形成對家長、對老師、對培訓機構的依賴。如果自己解決,錯了要挨打的話,最安全的做法就是等着家長、老師來給自己講解,然後照着做就可以了。孩子就形成被動的思維習慣,那遇到新的問題就不能主動地去尋找解決方案,對孩子的學習成長之路極為不利。嚴重一點的孩子,會對學習産生畏懼感,看見學習、作業就害怕,學習就難上加難了。
帶領孩子一起遠離“電子作業神器”,家長們輔導孩子的作業,真有那麼難嗎?非也。
提高認識
平時各類家庭作業,家長們需要引起重視,引導孩子把每次作業當作考試題目來看待。做題的時候先把家裡的電視、電腦關掉,把自己的手機按靜音放一旁,坐在孩子的書桌旁或安靜閱讀,或安靜學習,當孩子需要幫助時,平和且耐心地一起探究。盡可能地營造一個互相學習、相互探讨的學習氛圍與環境,這對孩子學習積極性與興趣的培養至關重要!就這樣,讓孩子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規定的時間内快速完成。相信陪伴一個學期後,孩子就能慢慢養成專心做題,專注做事的習慣,粗心等負面效應自然就會遠離孩子。孩子養成了良好的做題、學習習慣後,陪同的頻率需要由多到少逐步降低,相信不久之後,您就可以當甩手掌櫃啦!
細細讀題
拿到題目後,安靜下來,讀題速度慢一點,細心一點。尤其是題目較長時,更要慢讀,細讀。一邊讀,一邊思考,可以把重要的信息标記下來,再動筆做題。這樣一遍讀下來,有用的信息基本上都能正确進入孩子自己的腦海,做題就會更順暢。
培養思維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和生命中影響力最重要的老師。在陪伴孩子學習時,應當和孩子成為探讨問題的夥伴。很多時候,家長并不需要成為孩子的領導者和管理者,而要引導其獨立思考。父母要在家庭中創設一種“自由争辯交流”的氛圍,當孩子學習遇到困難的時候,争辯、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當孩子自己獲得新的解題方法時,家長要給予肯定,以平和的心态耐心地和孩子一起讨論這個解題方法的獨特之處。
父母和孩子争辯做題思路,能促使孩子通過自由争辯,加深對知識、問題的理解,拓寬思路,促使思維更靈活。這對突破固有的思維束縛、培養思維能力和品質有着良好的幫助。
深挖根源
有些題目孩子不會,但稍稍一點撥,就知道正确的做題方法了,這時候,應該抓住小問題不放手,深入挖掘根源,運用“舉一反三”等方法,或出類似的題型,把相關的知識點再過一遍,把“查漏補缺”落到實處,孩子的基礎就會不斷夯實。
回頭檢查
自我檢查是孩子作業完成的最後一步,這也是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契機。針對孩子完的學習任務可以給予相應的認可和贊賞——“寶貝,你能這麼好地完成了你的作業,中途基本沒有離開座位或者上廁所、吃東西等等,媽媽(爸爸)知道為此你付出了很多努力,我真為你感到驕傲,相信你會做得越來越好!接下來的時間是屬于你的了!”
家長的以身作則,言行示範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在孩子的小學階段乃至未成年階段,有效引導,帶領孩子遠離電子産品,遠離“寫作業神器”,我們将會收獲更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