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第一副春聯是什麼?春聯貼過後,什麼時候才能撕?
慶賀新年是世界各國各地區的普遍習俗。不管是世界上哪個國家的人們,都對新的一年充滿美好的希冀。雖然“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但是,在辭舊迎新的日子裡,世界各國的人們都會以其别出心裁、獨具特色的方式迎接新年的到來。
作為禮儀之邦的中國,為迎接新年的到來,雖然風俗各異、形式多彩,但是,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家家戶戶貼春聯。
那麼,春節過後,春聯可以撕下來嗎?如果要撕,該什麼時候撕呢?
貼春聯是我國民間春節習俗之一,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要挑漂亮的紅春聯貼于門上,增加喜慶的節日氣氛。
其實,春聯最早并不是現在這種形式的,它是源于周代懸挂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闆(即後世俗稱的“桃符”)。
據有關史料所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闆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郁壘”的名字。這種桃木闆即為桃符,又名仙木,是鎮宅驅邪的。
“桃符之制,以薄木版長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畫神像狻猊白澤之屬,下書左郁壘右神荼。或寫春詞,或書祝禱之語,歲旦則更之(《荊楚歲時記》)。”
“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戶,名仙木,百鬼所畏(《後漢書·禮儀志》)。”
到了五代十國時,早期的桃符又産生了變化,有人在桃符上不一定都書“神荼”、“郁壘”二神的大名,而是改題其他聯語,這就是現代對聯的雛形。
據《宋史·蜀世家》載:後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木闆,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号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
那麼,春聯貼完後,什麼時候才能撕呢?這還得從春聯的用途說起。
春聯的主要用途有二,一是迎新納福(現代春聯更多偏重此義),二是驅邪鎮宅。從這兩種意義上來看,春聯屬吉祥之物,是不可随便撕扯的。
王安石在《元旦》詩中說: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王安石這首詩是描寫新年元日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的:伴随陣陣轟鳴的爆竹聲,舊的一年已經過去。
當新年乘着暖暖的春風潇灑而來時,人們歡樂地暢飲着新釀的屠蘇酒。當初升的太陽照耀着千家萬戶之時,他們都忙着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不僅如此,詩中還透露出了當年的習俗——“新桃換舊符”,撕掉舊年的老聯,換上今春的新聯。
春聯是不必刻意去撕的,春聯是祈福的,不可人為解除,而任由其風吹雨打、自然脫落。來年貼新春聯時,殘存舊春聯才會被撕掉,以示“辭舊迎新、福運一年”。
(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