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清明節到底有沒有重耳的故事

清明節到底有沒有重耳的故事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9 00:26:58

清明節作為我國傳統節日傳承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曆史,也是我國唯二兩個與曆史名人挂鈎的節日之一,另一個就是紀念屈原的端午節。

過了這麼多次清明節,2020年的清明節可能是我們即将度過的最特别、最難忘的一次。因為疫情時期的清明節更能讓我們明白傳統節日的意義和價值。

清明節到底有沒有重耳的故事(晉文公為何三面火燒綿山)1

01曆史傳說:介子推"割股療饑"

在了解清明節之前,不得不先介紹一個人,他就是介子推。

介子推,姓介,名之推,字子推,又名介之推、介推,後人尊稱介子,為春秋時期晉國貴族。

那麼,清明節和介子推之間有什麼聯系呢?

相傳春秋戰時期"骊姬之亂",晉公子重耳被迫逃出晉國,一次,衆人到了一處荒無人煙的地方,重耳幾天沒吃東西,餓得頭暈眼花,已然支撐不住,介子推見主公快要餓死了,心中着急,四處找尋食物,可找了兩個時辰都沒找到,無奈之下,介子推獨自到了一偏僻處,割下自己身上的一塊肉煮湯給重耳喝。後來重耳知道了此事,感動不已。

十九年後,重耳做了晉國國君,也就是曆史上的晉文公,便對當初跟随他流浪的功臣們進行封賞,衆人加官進爵,卻獨獨漏掉了介子推。當下便有當初一起流亡的人找到介子推,勸他向晉文公讨要封賞,但介子推品行高潔,鄙視那些自讨封賞的人,他認為自己隻是做了臣子該做的事,不應該邀功請賞。與老母親商量之後,便悄悄收拾行李,帶着老母親上綿山隐居去了。

清明節到底有沒有重耳的故事(晉文公為何三面火燒綿山)2

晉文公得知介子推隐居之事後羞愧難當、後悔莫及,親自帶着臣子去綿山尋介子推,但要在一座大山中找到兩個人,無異于大海撈針,正當晉文公無奈之時,有一小人與他獻計:三面火燒綿山,定能逼出介子推。晉文公采納。

但大火燒了三天,幾乎将綿山燒成灰燼,都沒能見介子推身影出現,後來衆人在山中一老柳樹下發現了介子推和他老母親的屍骨,晉文公見之悲痛欲絕,在介子推身前痛哭哀悼,後安葬時,發現介子推身後老柳樹有一樹洞,被介子推擋住,洞中有一封血書,是介子推生前留下,上面寫着: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複清明。"

介子推臨死之前都還想着勸君王勤政清明。晉文公被介子推的忠心為國的精神感動,便定下這一天為"寒食節",并下令于介子推焚死之日禁生火、吃冷食。

第二年晉文公帶着群臣到綿山祭奠時發現,本來已經被燒死的老柳樹又恢複了勃勃生機,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定"寒食節"第二天為"清明節"。

可以說,寒食節就是為紀念介子推而設立的。但關于這個傳說,史書上卻有不同的記載。

清明節到底有沒有重耳的故事(晉文公為何三面火燒綿山)3

02關于介子推,曆史上有更嚴謹的記錄

介子推"割股療饑"的故事是一個傳說,傳說之所以為傳說,就是因為它具有虛構和杜撰的成分。

而曆史上最權威的介紹介子推的文獻是《左轉》。

據《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記載:"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推曰:'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财,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遂隐而死。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

這段話的大意是:晉文公封賞當初跟随他一起逃亡的人,而介子推不貪圖高官厚祿,他卻認為,晉文公是上天選定的國君(因為晉獻公九個兒子,隻剩重耳一個在世),而不是因為跟随者的原因而成為國君,那些人卻認為是自己的功勞而去邀功請賞,就像偷人錢财的賊盜一般,更何況貪圖天的功勞為自己的功勞呢?後來介子推歸隐而去,直到死亡。晉文公在介子推死後将綿山封給了介子推。

清明節到底有沒有重耳的故事(晉文公為何三面火燒綿山)4

除此之外,曆史上很多著作中都有關于介子推筆墨,比如《莊子》、《韓非子》等,但為什麼《左轉》更可信呢?

其實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左轉》屬于正史文獻,記錄的信息較之其它更為謹慎,而後世中文人墨客們的記錄不免有加工成分,帶有濃郁的時代文化特色和人文精神,更有寄托自己的身世經曆和哀思的成分。所以相比較起來,正史文獻類的記錄更顯得理性。

其實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看出,《左轉》中關于介子推的記錄沒有 "火燒綿山"的記載,而是更側重實事求是地記錄介子推的言行,體現了介子推不屑于邀功請賞,不貪圖功名利祿的高潔品行,他是為了家國大義而追随重耳,以此為前提,後來自願功成身退,這樣卻顯得邏輯通順,符合常理。

正是由于介子推"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為清明節附上了一層傳奇故事色彩與愛國主義情懷,但是你可能不知道,清明節的由來有一個漫長的轉化過程,可以說經過了許多朝代的更替演變,傳承至今其實很不容易。

清明節到底有沒有重耳的故事(晉文公為何三面火燒綿山)5

03曆史轉變:從寒食節到清明節

清明節與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統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自有它的來曆與演變過程。需要說明的是,清明節是寒食節的前身。

清明節起源于周秦時期人們祭祖掃墓的習俗,但在那時候并沒有明确祭祖行為在清明節這一日。

到了西漢時期,漢武帝命太史令司馬遷、星官射姓等專家二十餘人制定《太初曆》,并将二十四節氣收入其中。可以說在漢代,清明節才作為節氣而不是節日真正形成。

到了兩漢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寒食節一直作為清明節的前身存在。

寒食節被發揚光大是在唐宋時期,在唐朝,寒食節最開始放假三天,後被增加到五天,最後長至七天,可見當時政府對寒食節的重視,相當于我們現在的春節。

到了宋朝,寒食節更是達到鼎盛時期。其一,那時的寒食節被添加了許多娛樂功能,比如踏春、蹴鞠、秋千、鬥雞等;其二,宋朝有三大黃金周,分别是春節、冬至和清明,這三個節日,分别放七天假。

據大宋風俗寶典《歲時廣記》記載:"清明前二日為寒食節,前後各三日,凡假七日。"

清明節到底有沒有重耳的故事(晉文公為何三面火燒綿山)6

意思是,以寒食節為中心,之前放假三天,之後放假三天,一共七天。

可見當時政府對這一節日的重視程度。

其實在唐宋時期,清明節和寒食節已經在逐漸融合,直到現在我們的清明節的習俗,其實是由以前寒食節的習俗流傳下來。

雖然寒食節經曆了這麼多朝代,但寒食風俗有一個很不好的地方,就是不利于人們的健康。據《後漢書》記載,寒食節最長的時候維持105天,最短也要一個月,這麼長的時間不能生火,隻能吃生食冷食,就算人們提前準備好熟食,也不能長時間存放,對人們的健康很不利。試想在古代,沒有先進的保暖工具,還不能生火,對于平民百姓而言,簡直是一場災難,期間就有很多民衆因為饑寒交迫而死,到了唐朝時,禁火時間改為了三天。

後來,到了元代寒食節被嚴禁,清明節代替寒食節保存了下來。

清明節經過與寒食節漫長的轉化、融合、更替的過程而保存下來,它的意義絕不僅僅限于隻是一個節假日那麼簡單,其中蘊含的民族精神更值得我們學習。

清明節到底有沒有重耳的故事(晉文公為何三面火燒綿山)7

04清明節的精神意義

現在,我們對清明節的印象大多停留在上墳祭祀,當然,清明節的起源本來也是源于此。在古代,人們對祭祀一事很看重。

孔子曰:"國之大事,唯祀與戎"

意思是國家大事,唯有祭祀和戰争。

将祭祀和戰争放在同等的位置,說明古人對祭祀多麼看中。直到現在,我們一直保存着清明節祭拜老人的習俗。但不可否認的是,作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的清明節,越來越不受重視。這也許跟我們大多數人不了解清明節的來曆和曆史賦予它的意義有關。

如果從紀念介子推的角度出發,清明節其實代表着人們對無私奉獻的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懷的推崇和贊美。而介子推的不食君祿,對祖國的赤誠熱愛更是我們紀念他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當今形勢越發複雜的現在,特别是這段時間,整個世界都處于抗擊疫情的重要時期,中國從首當其沖成為疫情爆發點的國家變成現在疫情控制情況最好的國家,如果沒有全國人民的愛國護國之心,如果沒有無數一線工作人員的無私奉獻之心,也不會取得如此大的成功。

由此可見,"清明節精神"早就溶于全國人民的骨血當中,成為我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想,在清明節即将來到的今天,也許我們應該用另一種不同的眼光和心情看待它,看懂它的精神含義,以此更加重視和熱愛我們的傳統節日,将傳統節日發揚光大。

清明節到底有沒有重耳的故事(晉文公為何三面火燒綿山)8


作者:大黎,歡迎關注我的賬号“大黎說成長”。

參考:

《清明節的民俗文化研究》

《山西介休寒食清明習俗與介子精神研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