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紅火火過大年#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宋代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的這首《元日》可謂千古民篇,詩中道出了兩種民俗,即在春節時家家戶戶都會放爆竹(後發展為放鞭炮)和新桃換舊符(後發展為貼春聯)。
相傳在古代,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這種怪獸常年居住在大海大河的深處,但到“過年”(即春節)時,就會跑出來到普通家戶中禍害人,給人帶來災運。在驅趕“年”這種怪獸過程中,人們發現其害怕火光和桃木制作的東西,于是人們就在過年時燃燒竹筒,竹筒在燃燒時會發出劈劈拍拍的響聲,這響聲會将怪獸驅趕走,同時人們過年時會用桃木制作的“符”,釘在門口的兩側,“年”這種怪獸看到後,也會不敢進家門而遠遁而去。
可見,古時的人的燃爆竹和張貼桃符,有着驅妖、喜慶、納福的意思,有着祈盼幸福的意願。
到了後來,随着火藥、紙張、筆墨的發明,人們把火藥用紙包裝制造成似爆筒的樣子,然後到春節時燃放,這便是現代的鞭炮。用紅色的紙寫上納福和驅災之類的話,來代替“桃符”,這便是現今的對聯。
放鞭炮和貼對聯經過千年的演繹,已成為春節文化最喜慶的方式,特别是寫對聯貼對聯,發展成為中華文化寶庫中最燦爛光輝的一顆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