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紮基寺求财聖地

紮基寺求财聖地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1 01:57:38

紮基寺求财聖地(所在之處如佛塔廟)1

下邊開始學習第十二段經文。

“複次,須菩提,随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

老師跟須菩提說:“随說是經”——“随說”,對照梵本是兩個意思:第一,“宣講”;第二,“解釋”。如果有人能夠宣講解釋哪怕《金剛經》裡的四句話,要知道,這個講經的地方,一切世間的天人、阿修羅,這些衆生都應該供養,要把它看作佛的塔廟一般。印度人建佛塔,主要目的是在塔裡供養佛的舍利,就是佛的遺骨;因此在佛教徒心中,佛的塔廟是非常神聖的。佛陀說,有人能夠宣講《金剛經》哪怕四句話,這個地方,在我們佛教徒心中、在衆生心中,都應該把它看作佛的塔廟一樣,要尊重,要供養。“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何況有人能夠受持讀誦整部《金剛經》?對照梵文,實際上是四個動詞:第一,受持,就是“抓住”;第二,讀誦:第三,通曉法義;第四,為其他人詳細解說。更何況一個人能夠把整部《金剛經》都能受持讀誦,通曉法義,為别人詳細解說?那就更值得供養尊重。這是佛陀對《金剛經》的極度贊歎。

“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當知是人”,什麼人?就是對整部《金剛經》都能夠受持、讀誦、通曉法義、為别人進行詳細解說的人。佛陀說這樣的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這句話,玄奘法師譯作:“如是有情,成就最勝希有功德。”義淨法師譯作:“當知是人,則為最上第一希有。”

“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所以大家要理解,我們對《金剛經》的法本,要非常珍惜,因為佛陀在這裡說,隻要這部經典所在的地方,就如同有佛。梵文裡這個詞是“śāstā”,就是“導師”,佛教裡導師就是釋迦牟尼佛。“若尊重弟子”,什麼是“尊重弟子”?梵文是“vijñaguru-sthānīyaḥ”,指具有智慧老師資格的人。其實在這裡指的是佛陀的弟子。有這部《金剛經》之處,就如同有佛在,有佛陀的那些尊重的弟子在。所以依據這段經文,我們一定要珍惜《金剛經》的法本,學習完了要把它合起來,要把它供養起來。因為有經典在,就如同有佛在,有佛的弟子在。

第十二段經文學習圓滿了。

經名由來

看《金剛經》第十三段經文: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

須菩提又提了一個新的問題:您老人家講了這樣甚深法義的一堂課,日後我們結集起來,這就是一部經。當然從勝義谛上是空性,但是在世俗谛上,對于這部法,還得假安立一個名字,日後才好依此奉行,依此奉持。老師對須菩提這個問題回答: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老師告訴須菩提,這部經叫什麼?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經的名字,一般都是佛說,所以要對經的名字有高度的尊重。如果今天沒有時間誦一部完整的經,誦一誦經名,也是功德無量,因為一般經的名字,就是對這一部經的法義的高度概括和濃縮。當老師說這部經叫“金剛般若波羅蜜”後,老師緊接着說:

“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

對照梵文原本,其實後邊還有一句:“是名般若波羅蜜”,是最典型的《金剛經》三段論。老師在這裡說,這部經是般若波羅蜜,但是不要因為老師說了個“般若波羅蜜”,大家就以為有一個實有的般若波羅蜜可得,其實隻是在世俗谛上安立了一個“般若波羅蜜”的名言而已,所以“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第四重二谛上理解《金剛經》三段論,“佛說什麼、則非什麼、是名什麼”,就很好理解了。第四重二谛,世俗谛又叫“名言谛”,勝義谛是空性;佛陀随順衆生,這時候在世俗谛上保留的僅僅是名言,這個名言沒有所指的實義。這是《金剛經》第十三段的第一部分經文。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

老師問須菩提,你覺得如何?佛說法了嗎?看須菩提的回答: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佛陀說凡夫境界一切都是空性,如來說“凡夫境界一切都是空性”這個說法本身空不空?依然是空。所以須菩提回答說:“如來無所說。”從第四重二谛的勝義谛而言,如來無所說,“離言空性”。佛說一切都是空性,“空性”本身依然僅僅是個名言,而無實義,“空性”還得空。

微塵非微塵

“須菩提,于意雲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

這裡出現兩個概念,兩個名言:第一,“世界”;第二,“微塵”。什麼是世界?就是我們凡夫自以為存在的我們正在生存着的環境、外境的總體。什麼是微塵?微塵在佛教裡,表示最小的基本元素。佛陀為什麼在這裡提出這個問題呢?在印度,佛教徒特别是小乘佛教徒,證人我空,而法我空不空這個問題是懸置的,沒有深入讨論,因此就産生了分歧。有的人說,我們生存的整個環境,這個世界,可以認為是因緣所生,是假有,不是實有。當然有一些小乘佛教的佛教徒認為世界是實有。但是不管認為整個世界是假有還是實有,小乘佛教的學者都堅持認為,這個世界是由那些最基本的元素生起的,這個基本元素叫“微塵”,而微塵肯定得是實有。這是印度小乘佛教的普遍觀點,所以佛陀提出這個問題。看須菩提怎麼回答的: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構成三千大千世界的這些種種的微塵,當然很多。但是老師說: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

所以佛陀針對小乘佛教的觀點,要告訴大家,你們認為世界的最基本元素,極微或微塵,其實如來說微塵,這個微塵依然是空性,沒有什麼實有的微塵可得,僅僅是安立一個微塵的假名而已。“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這是破小乘佛教對微塵的實有見,既然微塵實有見破了,那麼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由這些微塵所緣生的整個世界,本性依然是空性。佛陀說世界,你不要以為有個世界實有,隻不過是為了度化衆生的方便,在世俗谛上,在名言谛上,安立了一個“世界”的名言而已。這是這段經文的法義。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老師問須菩提,可不可以以見到如來的三十二相這樣的身體形象,就算看見如來了?看須菩提怎麼回答的: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

——老師,不可以,不可以以見到三十二相就算見到如來了。

“何以故?”

——我為什麼這麼回答呢?

“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如來雖然講人間示現的佛陀具有三十二相,但是在勝義谛上,空性上,沒有什麼真實的三十二相可得。所以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隻是在世俗谛上,在名言谛上,假名安立了“三十二相”這個名言而已。“三十二相”這個名言,沒有所對的真實的三十二相的實義。

身命布施

看下面的經文,老師說: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複有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這裡出現了一個名言:“身命布施”。大乘佛法修行六度,排在第一位的是布施度。佛教典籍對布施種類的劃分,有不同的劃分方法。最主要的布施有四種:财布施、無畏布施、身命布施和法布施。财布施就是施與衆生以錢财,無畏布施就是給衆生以生活的勇氣、力量,身命布施是以自己的身體和生命去布施衆生,法布施就是為衆生說佛法。四種布施除去法布施之外,另外三種布施中,最難做到的是身命布施。行布施是把自己所擁有的布施給衆生,錢财還是相對容易的,很多人都能夠做到财布施;但是以自己的身命去布施,這就有點困難。舍财容易舍命難。佛經裡講,釋迦牟尼在往昔多生累劫的相似相續中做過無量的身命布施,最典型的就是舍身飼虎。有人說這個做不到。

可以退一步講講身命布施。比如說,佛教徒經常争論一個話題:蚊子要不要打?有的佛教徒說蚊子是害蟲,傳播腦炎病毒,當然得打,但是當你說蚊子是害蟲的時候,在你心中蚊子似乎傷害了我們人類,你認為它是很壞的東西。可是大家想一想,在豬的眼裡,這世界上最壞的衆生是誰啊?其實就是我們人類。以這種觀點看,這世界上的最應該打死的是人類。有的佛教徒說:那好,蚊子不該打,那我避蚊,比如說我睡覺挂蚊帳,或者在卧室裡點上一枝驅蚊香,把蚊子驅趕到其他房間裡。當然這也是一種方式。但是曆史上有這樣的修行者,他們專門選擇盛夏之夜,到山野之中,脫光衣服坐下來:“可憐的蚊子們吃吧!”身命布施啊!有人一聽,這個我也做不到。如果還做不到,那我們就再退一步,無償獻血做得到不?身命布施啊!立個遺囑,死了以後,奉獻自己的身體,這一點做得到嗎?一個大乘佛教徒應該能做到。

前邊的經文,佛陀兩次提到财布施,就是把布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在這裡,佛陀提出了身命布施。

“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對照梵文原本,指經恒河沙等劫、布施了恒河沙等的身體。如果有人這樣做了,而還有人在《金剛經》中受持四句偈,那麼受持《金剛經》四句偈的人,福德比那個經恒河沙等劫數、布施了恒河沙等身命的人的福德還要多。不需要多解釋,佛陀還是要表達法布施為最。

第十三段學習圓滿了。

責編:甘關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