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布依族純手工刺繡布

布依族純手工刺繡布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5 22:55:04

布依族純手工刺繡布(一塊藍印花布繡出老年人共富路)1

雷山村老人正在制作藍印花布工藝品 段淩雲供圖

雷山村老人正在制作藍印花布工藝品 段淩雲供圖

中新網甯波6月28日電 (方堃 段淩雲)左手拿着刺繡框,右手娴熟地穿針引線,66歲的趙玉紅在藍印花布上,按照提前設計部位要求快速地進行金銀繡,一會兒工夫,一隻翩翩欲飛的銀白色蝴蝶躍然于藍白相間的布上。

在浙江省甯波市奉化區西塢街道雷山村“喜曼藍富”工作室内,10多位雷山村老人正緊張地忙碌着:有的在刺繡,有的在縫制香囊邊口、工藝包裝袋。“喜曼藍富”工作室負責人張劍峰穿梭其間,仔細檢查每件産品的縫線、拉緊繩、流蘇是否整齊。“邊口要内折、整齊”“線腳要注意均衡”張劍峰時不時停下來指導村民縫制。

布依族純手工刺繡布(一塊藍印花布繡出老年人共富路)2

張劍峰指導雷山村老人縫制 段淩雲供圖

張劍峰是奉化區第七代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傳承人、國家一級色彩搭配師。藍印花布又稱靛藍花布,俗稱藥斑布、澆花布。是漢族傳統的工藝印染品,镂空版白漿防染印花,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曆史。植物染的藍印花布質樸素雅,有種歲月沉靜之美,入選甯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産。

“非遺要想更好傳承并賦予新的活力,需要融入生活,轉化成人們生活中需要的産品。”張劍峰告訴記者,“把藍印花布工作室設置在雷山村,一是考慮到村裡有大量擅長縫紉的勞動力,也便于種植可以用于染色的藍草;二是雷山村是甯波市曆史文化名村,曆史悠久、古韻綿長,傳統藍印花布與‘古韻雷山’相得益彰。”

“沒想到幾十年過去了,以前的手藝還在。”看着手中的刺繡,趙玉紅臉上滿是欣慰。雷山村像趙玉紅一樣早年從事過刺繡工作,且有刺繡手藝老人有40多人,随着時代的發展,手工刺繡及縫制已早早被機械化、自動化所取代,早年從事刺繡村民也早已轉行,随着年齡增加,如今他們大多賦閑在家。

“知道村裡有這個可以手工縫紉的活兒後,我一有空就到‘喜曼藍富’工作室,既打發了空餘時間,又可以增加收入,最主要的是,感覺又回到了年輕的時候。”65歲的何雪琴樂呵呵地說。

據悉,自2022年4月“喜曼藍富”工作室正式運行以來,共為雷山村20餘位村民增收5萬餘元。

經統計,奉化區西塢街道當前有60歲以上老齡人12000餘人,這些人群因年齡、身體或家庭等原因,無法通過常規途徑外出就業,賦閑在家。2021年9月開始,西塢街道着力構建“塢裡就業”增收機制,全力打造“來料加工之鄉”,截至目前已建立覆蓋各村的來料加工點“超市”,為村民增收1300餘萬元。

“傳統來料加工主要是承接企業發包業務,通過簡單手工操作來滿足村民居家就業、靈活就業,但是技術含量不高,加工費偏低,且貨源不穩定。”西塢街道婦聯主席邬路維告訴記者,他們一直在挖掘村民的技能特長,尋找對應的來料加工産品,提升來料加工附加值。

布依族純手工刺繡布(一塊藍印花布繡出老年人共富路)3

雷山村老人在“喜曼藍富”工作室内手工作業 段淩雲供圖

在了解到雷山村可種植用于印染的藍草,且雷山村早年有大量從事刺繡行業的村民後,西塢街道相關負責人多方對接,經奉化區婦聯牽線搭橋,把非遺藍印花布引入雷山村,并騰挪場所,建立“非遺 來料加工點”——“喜曼藍富”工作室。

“‘非遺 來料加工點’提升了來料交工技術附加值,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同時藍印花布引入雷山村,也改變了傳統來料加工模式,由單純的手工操作轉變到産品設計到自銷自營的來料加工2.0版升級。”邬路維表示,接下來将結合西塢街道實際,探索更多高附加值的來料加工,在傳承、保護、發揚民族文化的同時促進民衆增收,推動共同富裕。(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