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位名叫豹(bào)女狼的女幹部因名字罕見而引發關注。的确,在我們身邊,常常能發現一些非常生僻的姓氏,與常見的姓氏相比,這些姓氏總能引起人們極大的興趣。事實上,在每個稀有姓氏背後,都隐藏着一段或真實或傳說中的故事。
“一”姓
筆畫最少的姓氏
“一”字原為古人的計數符号,随着時間的推移,它又演變成了中國筆畫最少的姓氏。
關于一姓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最早的淵源可追溯至商朝,屬于以祖先名為姓,得姓始祖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商湯姓子名履,又稱成湯、天乙,商湯以武力滅夏,建立了商朝,後世子孫以其名字為姓氏,稱為一氏、乙氏,世代相傳至今。
也有人認為一姓起源于少數民族,由部族名稱漢化後改姓為氏而來。第一種說法認為一姓源于鮮卑族。據史籍《魏書》記載,在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中,有一個乙弗氏部落,北魏政權入主中原後,大力實施漢化改革政策,乙弗氏部落中的很多人被重用,氏族也随之改為漢姓,這個過程中,乙弗氏族人多改為漢姓婁氏,但也有部分人根據部族首音的漢字諧音,改姓為一。此外,據史籍《魏書·官氏志》的記載,在北魏時期,鮮卑族還有一個部落名為乙那婁氏(亦稱壹那婁氏、一那婁氏)。這個氏族曾在曆史上顯赫一時,其中最有名的人叫乙那婁瑰,史稱其為“乙瑰”或“弌瑰”。他善騎射、生性聰穎,深受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重用,出任了鎮南将軍和驸馬都尉,賜爵西平公,後又出任侍中、征東将軍、定州刺史,進爵為王,後又為西道都将,功名顯赫。其後人均以此為榮,在漢化改姓過程中,改稱為“乙氏”或“弌氏”,而後其族人将“弌”字簡筆為“一”,流傳至今,因此,弌瑰也被認為是一姓的得姓始祖之一。
還有一種說法則認為一姓來源于匈奴族,屬于帝王賜姓為氏。據史籍《五代史》記載,後唐明宗李嗣源在位期間,曾給時任庫莫奚王副使的格斯齊宜賜予漢姓“乙”,因而其後代世稱乙氏,但後來,該支乙氏的後代有人因避難而改姓為諧音漢字“一”,從而也成為一姓的一個重要起源。
在現代,一姓極為罕見,據統計,一姓的人口總數在全國有一千多人,主要分布在山西、四川、安徽等省。
“爨”姓
曾創造燦爛的“爨文化”
“爨”念cuàn,總共有30畫,是筆畫第二多的簡化漢字。這個字在生活中極其少見,以爨為姓的人更是稀有。現今湖北棗陽的爨莊,是爨姓人的聚居地之一。
因為爨字難寫又難念,很多爨姓人都已經将姓改成了别的字,現今山東省商河縣懷仁鎮西南的爨家村人就是如此。村中居民本來都姓爨,現在已改“爨”為“炊”,但仍讀作cuàn。
至于為什麼改成“炊”,要從爨姓的其中一個來曆說起。在西周時期,有一種專門為王室成員制作膳食的官員,稱為“爨官”——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火頭倌,專職掌管廚房炊火之事。爨官的一部分後裔子孫,用祖先的官職稱謂為姓,也就是爨氏。在古文中,“爨”和“炊”同義通假,因此爨氏也可以稱為炊氏。
爨姓的起源還有一種說法,與漢代大名鼎鼎的班氏家族有關。據史書記載,東漢的班固、班超等班氏族人,因編纂了《漢書》《白虎通義》,又收複重開西域,功不可沒。漢章帝為表彰其家族功績,将爨地(今山西忻縣、定襄一帶)賜封于他們。之後班氏一族後裔,有的便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稱之為爨氏。
爨姓一族曾在三國時期輝煌一時。史料記載,諸葛亮平定南中(今雲南、貴州、四川西南一帶)之後,為了穩定蜀國後方,極力扶植南中地區有勢力的大姓家族。在他的扶植之下,以爨姓為代表的4個姓氏家族,成為南中地區最有勢力的統治集團。之後的曆史中,爨氏一族的勢力愈加龐大,最終取代其他三姓而獨霸雲南。從東晉到唐天寶七年,爨氏一族統治南中地區長達400餘年,在這期間,他們創造了自己獨特而非凡的文化,被稱為“爨文化”。
“黑”姓
既罕見又讓人“生畏”
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羅積勇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黑”(hè)這個姓,在現代人看來“是不好的、很煩惱的”。但是它在先秦的時候并不是這個樣子。相傳,那個時候,楚王的一個兒子受命在楚地開荒,當時他每天都在太陽底下勞作,胳膊就被曬黑了。周王很感動,就賜給他一個姓氏叫黑肱氏,表示對他的表彰。黑肱氏這個姓以後就簡稱為“黑”,于是就有了這個“黑”姓。
其實,“黑”姓被稱為中國五大怪姓(死、難、黑、老、毒)之一。而關于“黑”姓的淵源至少有5種說法,其中一種說法是“黑”姓出自漢唐之際突厥族突騎施部黑氏氏族,屬于以部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唐開元四年(716),出身于黑氏突厥部的蘇祿自立可汗,唐朝政府加速了結好蘇祿可汗的各項政治步驟。唐玄宗還诏見了在唐學習的蘇祿汗國學子,予以嘉勉,并按其部族原稱謂,賜其為漢姓黑氏。該批學子中留居中原者,遂以唐皇賜姓為姓氏,稱黑氏,是較早形成的黑氏一族;後該支黑氏在南北朝時期曾出一達官貴人,因為人處世剛直不阿而得罪了權貴,獲罪滅九族。有正直友人見憐,從中幫忙,其二幼子得以逃脫,為避難遂改姓為“默氏”。
鍊接
四大姓都知道,你知道“四小姓”嗎
提起中國四大姓,大部分人都知道是李、王、張、劉,然而,你知道“四小姓”是哪些嗎?
華夏形勢源流中心主任袁義達的研究表明,原來的小姓有難、死、山,不過後來發現了“贶”(kuàng )姓,因為人數過于稀少,據稱是“第一小姓”。“贶”姓主要分布在河南安陽市區,其他地方各有其家族成員。不過百人,據言均出一系。
“難”(讀第四聲)姓主要分布于河南省,由南北朝時期鮮卑族的姓發展而來,原本是一種鳥類的名字,由于當時人崇尚鳥類,把姓起成了“難”。
據袁義達介紹,“死”姓主要分布于中國西北部,是由北魏時期的少數民族四字複姓發展而來的。
對于“山”(音“亞”)姓,袁義達說,這個姓是研究組在安徽省渦陽縣和遼甯省彰武縣偶然發現的,有2000人左右。這些人都清楚自己姓的來源,稱自己是嶽飛的直系後代。嶽飛後人遭秦桧迫害逃亡,便把“嶽”字上下颠倒,組成了這個新姓。
(來源:讀者報,資料原出處丨《環球人文地理》彭耀瑩 毛姝晗/文 《河南商報》丁亞菲 李肖肖/文 《周口晚報》金月全 杜欣/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