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一場秋雨一場寒”,如今大部分地區都已籠罩在濃濃的秋意裡,或等待秋雨的到來,或已浸潤在秋雨帶來的涼意中。那麼,如何乘着秋涼來一次浪漫的賞雨呢?
賞雨,隻用雙耳是空洞乏味的,隻有調動所有的感官細嗅雨的清香、輕咂雨的沁爽,才能真正咀嚼到雨的心事;聽雨,隻坐在閣中的軟椅上是無聊難耐的,隻有登高臨遠或縱一葦之所如,隻有伴着滄桑古老的山寺鳴鐘、伴着溫婉柔和的吳侬軟語,才能真正觸摸到雨的溫度。
“要知真樂人間少,聽雨空山破寺中。”香霧缭繞的寺廟藏身于深山中,杏黃色的院牆、青灰色的殿脊、蒼綠色的參天古木都沐浴雨中。雨把沾了佛香的霧氣打落,化作一顆顆富有禅意的水晶珠。
雨中的山寺最是清幽甯靜,和萬丈紅塵中那熙熙攘攘的喧嚣形成鮮明對比。山中之寺不比白馬、法門等寺,它的香火并不旺盛,遊人更是伶仃稀少,寺中的僧人沒有招攬香客的心思,反倒成全了那裡久久不衰的祥和無争。僧人們吟誦《法華經》與《波若波羅密多心經》的聲音和着淅淅瀝瀝的雨,好像一股未經任何污染的涓流,浸潤着每個人的心田。
山寺聽雨,是一場人生的反省,是一次肺腑的清零。
範仲淹曾深深感慨道:“明月危樓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登樓是個漸漸離開地面的過程,登得越高,越有種脫離俗世之感,登得越高,越覺得視野漸開卻孤獨寂寞,越發覺得此後“危樓休獨倚”。若你對登樓有所顧慮,不妨在雨天邁上那古老的危樓。有雨相伴,你便不會孤寂,有雨相伴,你便不會咽淚裝歡。
樓外的雨聲像一首出自女子手中的婉約詞,聽不到它墜落地上的聲響。樓外雨潺潺,春意闌珊是雨的幹淨利索,打在芭蕉上清脆的響動均勻細膩,連續不歇,如淙淙流水,如鳴佩環,又像冰雪融化打在岩石上的從容不迫。
登樓聽雨,俯瞰飛檐翹脊下的沾了水的美景。花重錦官城,草色有無中,雨讓視野之内的一切清晰起來,卻獨獨模糊了你的雙眼。登樓聽雨,是一場心靈的告白,是一場生命的坦言。
“撐着油紙傘,徘徊在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戴望舒筆下的雨巷一定地處江南水鄉。水鄉多雨,在短街窄巷、小橋流水、粉牆黛瓦的江南古鎮中執傘而行,古鎮本就很安靜,在這細雨籠罩之中就更加靜谧,這裡沒有城市裡車水馬龍的喧嚣、臨街商鋪的吵雜,也沒有鳥唱、沒有蛙鳴,連一聲犬吠也沒有,它靜得像一汪水,靜得隻能聽到翻書般的“沙沙”聲。
這煙雨江南有的不隻是油紙傘般詩意,還有“畫船聽雨鳴”的淡然與悠閑。人們于匆忙間追趕,将身形幻化為魚,穿梭于世事喧嚣之間。把對生活的熱愛,處事的淡然給抹去。詩意的江南終究是“昨夜星塵昨夜風”。喧嚣的世間漸漸容不下江南“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語驿橋邊”的平淡夜晚,容不下“船上管弦江面渌,滿城飛絮滾清塵”的繁華。
扁舟聽雨,讓雨與夢一并在小舟中搖曳。
◎本文原載于《科技日報》,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