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生下來就要練習行走 。嬰幼兒時期,走路對我們來說是一件很有挑戰的事情,它意味着我們第一次小小的獨立。長大之後,走路已經成為我們的一種本能,它似乎變得可有可無 。我們更願意坐在空調房裡,出入皆有代步工具,享受時代贈予的福利。
可是,凡事有利就有弊,我們享受了便利,失去了追求過程的樂趣,長時間的室内生活,讓我們更加渴望回歸自然……。回想一下,你有多久沒有認真地走過一次路,甚至花費一點點時間享受一下行走的樂趣?
《我們為什麼要行走》一書的作者沙恩.奧馬拉,是世界著名的神經科學家。這本書從看似簡單的行走出發,從多角度為我們呈現了一個行走的新世界。如果沒有行走,就不會有人類的存在,我們在行走中形成特殊的大腦機制,行走也帶來了文明和發展,從而創造了屬于我們的社會,因為行走,我們才成為真正意義的人。
01.行走帶你走出舒适圈
一個人的行走範圍,就是他的世界。
有一個有趣的例子:亞馬孫叢林中有705名提斯曼人,他們與世隔絕,依然生活在狩獵采集階段。平時吃着魚類、野味和高纖維碳水化合物,行走是他們唯一的交通方式。他們在被外界發現後,通過科學的實驗監測,心髒健康狀況遠超外界自诩健康的人。
行走不僅改善身體狀況,還能促進大腦的發展。
有一種簡單的海洋生物叫海鞘,它幼年時期因為生長需要到處遊動,長到固着期時,不需要移動了,就會把自己的大腦、脊索和眼睛都吃掉。
而我們人類則在行走中不斷更新自己的大腦。在漫長的歲月裡,我們利用行走解放了自己的雙手,走遍了世界的各個角落,尋找适宜的生存空間,在行走中,我們逐漸超越了其他相似種群,創造了屬于自己的新世界。
02.大腦GPS帶你走遍世界
行走和大腦互相促進,互相成就。
對于小孩子來說,學習行走是一項很大的挑戰,但也是很自然的發展規律。經曆了一段時間的爬行之後,小孩子開始模仿成人用雙腿走路。在一次次摔倒後,他們學會了獨立行走,開始去探索更遠的地方。
行走技能随年齡增長而提升,大腦也在逐步完善我們對世界的看法。
我們學會了直立行走,去看更遠的風景。
我們去往不同的方向,尋找生存的意義。
這一切的基礎都是因為我們的大腦自帶GPS,它幫助我們去往任何地方,對位置的感知以及判斷方向的能力是我們生存的基礎。
03.行走創造美好生活
希波克拉底有句名言:行走是最好的藥。
媒體有一則“9歲兒童患上頸椎病”的消息讓不少大人大為驚歎!
這位孩子的媽媽說,他愛打電子遊戲,每天下午放學回家,打完一個小時遊戲後才會做作業,作業做完後一直要打到晚上10點鐘。
一開始脖子疼痛以為是落枕,後來疼痛越來越嚴重,脖子幾乎動彈不得,到醫院檢查竟被診斷為頸椎病。
久坐的人,頭部經常處于前屈位,頸部血管受壓,頸部肌肉處于緊張狀态,局部血液循環不夠流暢,使大腦的血液和供氧量減少。患上各種疾病也就不足為奇了。
而行走能有效改善各種不良習慣,還能刺激思考和寫作。
每當我開始散步的時候,思潮并随之而湧來。”《瓦爾登湖》作者梭羅這樣談到走路對于創作的影響。“行走之于我是一種收獲大于利益的活動,因為從中我得到了大量非金錢可以衡量的益處,行走更是一項豐富的精神活動。”
行走是一種主動的遊手好閑,又促進全神貫注的走神。我們以略低于需要持續關注的速度行走,這樣對創造性認知有最佳運用。
如果說生命是一場跋涉,這一路上也許會有人同行,也許要一個人行走,我們在行走中獲取新的認知,思索人生的意義,參與社會活動,與他人産生聯系。不如趁着時光正好,歲月不老,多多行走于外面的世界,用行走之力點亮生活之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