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良
創作年代:1498一1499年。
材質:大理石。
高:69英寸。
安裝地:羅馬聖彼得大教堂。
《羅馬聖殇》,又名《哀悼基督》,是米開朗基羅第一件大型圓雕作品,完成于羅馬,當時米開朗基羅時年二十四歲,但作品仍以大師級功力完成。這件雕塑也是米開朗基羅的成名作。
雕塑故事題材來自《聖經》,描繪了耶稣的母親瑪利亞懷抱着被釘死的基督時悲痛萬分的情形。基督躺在瑪利亞雙膝間,肋骨上一道傷痕,頭向後垂,右臂搭在瑪麗亞右膝上,瑪麗亞的面容顯得很年輕,穿着長袍和鬥篷,左手向後伸開,右手托着基督。米開朗基羅一反傳統,将瑪麗亞刻畫為一位少女。表達了瑪利亞是純潔、崇高和受尊敬,象征着人類追求美好事物的理想。構圖上采用了金字塔型,長袍既襯托了輪廓,又能夠調和構圖美與實際比例的沖突。雕像表面進行了細緻打磨,平滑光亮。聖母胸前衣帶上有米開朗基羅的署名,這是他唯一的一件署名作品。
大理石呈現出極其精緻的細節:聖母衣物及面紗豐富的皺褶、基督皮膚底下松弛肌肉的寫實表現以及由細緻的抛光而增添的微妙變化。
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由教宗尤裡烏斯二世于1506年始建,1615年完工。它是教宗的教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之一,為代替原君士坦丁修建的保留有聖彼得傳統安葬地的舊聖彼得大教堂而興建。根據原布拉曼特的計畫,它應被修建成中央帶圓頂的希臘十字架形。布拉曼特去世後,後來的設計師包括拉斐爾在内,改變原來的設計,将希臘十字架形狀改為了拉丁十字架形。小達•桑迦洛恢複了布拉曼特的對稱設計。米開朗基羅在去世前已經将中央巨大的圓頂基本完成。但教宗保祿五世(約1605~1621)堅持為了禮拜而将其修建成縱剖面圖,并接受了馬代爾諾(1556~1629)的設計,将中央廣場擴展到東面。貝尼尼後來為之增加了帶柱廊的橢圓形廣場作為通往會堂的通道。教堂内部充滿了文藝複興和巴洛克時期的大師作品,包括米開朗基羅的《羅馬聖殇》、貝尼尼修建的華蓋、聖朗吉努斯像、烏爾班八世墓和聖保羅的青銅制主教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