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鍊接:
《說文》改錯-夷(連載001)
《說文》改錯-元(連載002)
《說文》改錯-也(連載0003)
《說文》改錯-屰(連載0004)
《說文》改錯-幹(連載0005)
《說文》改錯-辛(連載0006)
《說文》改錯-龍(連載0007)
《說文》改錯-多(連載0008)
《說文》改錯-為(連載0009)
快過年了,偶然發現《說文》關于年字的解釋并不準确,故更新一期說文改錯系列。
《說文·禾部》:「年,穀孰也。從禾千聲。《春秋傳》曰:“大有秊。”奴顛切」。
《說文》把年(秊)字解釋為形聲字,認為從千是取千的音。此處大誤。根據秦篆的形象強行解釋為千。
秦篆并非原始字形,在變化成秦篆時已經産生訛變,故解釋為從千和形聲字不準确。
根據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禾下面是人,并非從千。在金文時在人字上增加了一點,到了篆書把一點訛變為橫,才有了從千的字形。
所以絕對不是從禾千聲的形聲字,而是從禾從人的會意字。
那麼解釋為穀孰是否正确呢?
看看《說文》禾部中臨近幾個字,好幾個字存在同一種無差别解釋。
年、稔(rěn)、秋,都解釋為谷熟。且三字在生活中意義完全不一樣,這種無差别解釋顯然是有問題的。
如果都與谷熟有關,顯然這種解釋并不完整,否則無差别解釋的字就可以互通互用了。
稔,當為谷熟之谷物本身。
秋,當為谷熟之時節。
年是谷熟嗎?
根據《說文解字注》,「爾雅曰: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年者、取禾一孰也。從禾。千聲。奴顚切。古音在十二部。春秋傳曰。大有年。宣十六年經文。穀梁傳曰:五谷皆孰為有年。五谷皆大孰為大有年。」
對于時間單位一年,唐虞稱載,夏稱歲,商稱祀,周稱年。這是徐铉注的,準不準确先不論,至少歲、祀、年确實存在都代表莊稼收成的意思。商朝重祭祀,祭祀用新谷物。
在《戰國策·齊策》中,就有用歲表示一年收成莊稼的用法。「威後曰:“不然。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齊威王後說,要是沒有糧食,何來有人民,要是沒有人民,何來有君主?
至于載,也有一年收成用車裝載的意思。至少是車發明之後,而車發明于黃帝之時。所以唐虞稱載也是有可能的。
穀梁傳曰:五谷皆孰為有年。五谷皆大孰為大有年。五谷皆熟為有年,五谷成熟有先後不同,全成熟後為有年。五谷大豐收為大有年。可見年并非谷熟一次表示一年的含義。反而年有慶祝豐收的意思。
年(秊),從禾從人,是人背負着禾,會意字,谷物一熟,慶祝豐收。發音年的音源顯然不是千,因當是「連」,寄托希望每年都豐收。周朝很推崇由始至終,再由終回到始。周朝的周字本義是田畝開墾的平原,周朝賦予了周而複始的意義,足以證明。
所以人背負着禾不僅僅是成熟豐收,同時還代表去栽種幼苗,一個新開始,連着不斷。
年畫中年年有魚、蓮年有魚等通過諧音表達的是相同的豐收願望。
終上所述,當如此改正:
《說文·禾部》:「谷孰也。從禾千聲。《春秋傳》曰:“大有年。”奴颠切」
改為:
《說文·禾部》:「谷孰之慶也。從禾從人。會意谷育谷孰。《春秋傳》曰:“大有年。”奴颠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