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忽聽船鳴馬蹄聲

忽聽船鳴馬蹄聲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5 12:23:32

等嚷嚷了一夏天的鳴蟬逐漸熄火。你聽,秋蟲響了。

秋蟲,泛指秋天的昆蟲,但一般多指蛐蛐(學名蟋蟀)等可以發出鳴叫的蟲子

如果季節有聲音,那盛夏的聲音大多來自樹冠間不知疲倦的

而秋天的聲音,則是綠草與大地縫隙間傳來的“唧唧、唧唧……”的蟲鳴,遠遠近近,緩緩疾疾,是若有似無的秋聲。

忽聽船鳴馬蹄聲(秋蟲之樂唧唧複唧唧)1

01-鳴蟲響了

植物的開花期、冰河的開裂、春禽的啼鳴……大自然的一切表現,都是古人定義節氣物候的參照。

而昆蟲的狀态,尤其是鳴蟲的叫聲,早在先秦時期,就與人們的生活産生微妙的關聯。

《詩經·豳風·七月》中有這樣一段:

“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詩裡涉及三種昆蟲:斯螽(zhōng),莎(suō)雞、蟋蟀。

斯螽(或螽斯),就是北方人常說的蝈蝈,直翅目一些大型鳴蟲的通稱。

忽聽船鳴馬蹄聲(秋蟲之樂唧唧複唧唧)2

▲元 錢選 花草螽斯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莎雞,古人也叫絡緯,俗稱紡織娘絡絲娘,其實也屬于蝈蝈的一種,隻不過體型較小。

忽聽船鳴馬蹄聲(秋蟲之樂唧唧複唧唧)3

▲清 樊圻 山水花卉冊之絡緯 克利夫蘭美術館藏

“陰曆五月,蝈蝈開始活動雙腿,紡織娘則在六月震動起了羽翅。

蟋蟀七月在田野裡覓食,八月份跑到屋檐下,九月它跳進院子,等到十月,再躲到溫暖的床底下。”

相比現代人,古人顯然與自然離得更近。

原詩寥寥20個字,昆蟲們的生活軌迹、鳴叫的聲音、季節的變化,以及人與昆蟲的關系,全都概括其中。

在古代,草窩裡、田埂上、院牆邊,蟲鳴随處可聽,鳴蟲随處可見。

于是你會看到二十四節氣中,很多節氣物候都是根據鳴蟲的表現來定義的。比如,立夏“蝼蝈鳴”,夏至“蜩始鳴”,立秋“寒蟬鳴”。

,雖然一向是夏的“發聲人”。但秋天的蟬,寒蟬,自古以來卻是不折不扣的秋日鳴蟲。

忽聽船鳴馬蹄聲(秋蟲之樂唧唧複唧唧)4

▲清 樊圻 山水花卉冊之暮蟬 克利夫蘭美術館藏

雖是同一種昆蟲,意義卻大相徑庭。

夏天的蟬,氣吞山河,震徹四方。而秋天的蟬,人們常用一個詞來形容它的叫聲:“悲鳴”,透着日薄西天,盛年不再的慘淡。

“蟬在叫,人壞掉”,這是古詩中秋蟬常見的情感基調。

唐人駱賓王《詠蟬》裡起首兩句:“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以寒蟬高唱,表達自己懷想家園之情。

而宋人柳永《雨霖鈴》的開篇:“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還沒開始寫别離,“凄凄慘慘戚戚”的情感,就已充塞到字裡行間。

就像某個清涼的秋日傍晚,你聽到樹上傳來一兩隻蟬的啼鳴。

假如你聯想到這些蟬是在發出生命最後的吼叫,那便更能理解詩人筆下的情感。

忽聽船鳴馬蹄聲(秋蟲之樂唧唧複唧唧)5

不過,無論秋蟬的叫聲再怎麼悲戚,卻也隻是夏的餘音不能算秋日鳴蟲裡最響徹的鳴叫。

秋日鳴蟲,處在舞台中心位的,仍是蟋蟀

忽聽船鳴馬蹄聲(秋蟲之樂唧唧複唧唧)6

02-促織之趣

在甲骨文中,“”字的字形是一隻蟋蟀(也有人認為是蝗蟲)。

忽聽船鳴馬蹄聲(秋蟲之樂唧唧複唧唧)7

忽聽船鳴馬蹄聲(秋蟲之樂唧唧複唧唧)8

▲字形演變流程圖

蟋蟀,一般八月成蟲,九月活躍,是秋天的代表昆蟲。“秋”字的讀音,也與蟋蟀的鳴叫聲相似。

後來,人們給這隻秋下面加上了

忽聽船鳴馬蹄聲(秋蟲之樂唧唧複唧唧)9

蟲從火,火燒秋蟲。這是古代的焚田習俗──在秋末收割後,燒荒,以備播種。

所以這蟋蟀鳴叫的季節,秋,又代表了稻谷的成熟。

在“秋”字的演變中,足見蟋蟀在秋蟲間的中心地位。

我們現在常叫蟋蟀“蛐蛐”,但除了蛐蛐,它還有很多别名:促織、夜鳴蟲、地喇叭...這些外号大都跟它的叫聲有關。

狄更斯在《爐邊蟋蟀》裡曾這樣形容蟋蟀的叫聲:

像一顆星星在屋外的黑暗中閃爍,歌聲到最高昂時,音調便會出現微弱的難以描述的震顫。

越是夜晚,越是潮濕安靜的地方,蟋蟀叫得越歡。

古時候,孩子們常趁着夜色抓蟋蟀解悶,就像古詩裡那句:“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夜色中,點一盞燈籠,順着蛐蛐的聲音找過去。捉回來了,放在竹編的小籠裡,挂在屋裡聽聲。

而蟋蟀這種秋蟲格外受人歡迎的原因,除了聲音好聽,更重要的一點是它好鬥。

“鬥蟲”,鬥蟋蟀,是古代常見的 “蟲趣”。

忽聽船鳴馬蹄聲(秋蟲之樂唧唧複唧唧)10

一般認為,“鬥蟲”遊戲是從唐朝宮中開始的。

南宋顧文薦《負喧雜錄》記載:“鬥蟄之戲,始于天寶間。長安富人镂象牙為籠而蓄之,以萬金之資,付之一啄。”

這裡的“蟄”,就是蟋蟀。鬥蟋蟀,又被叫作“蛐蛐局”。這個局,古人能從大暑,一直玩到深秋。

當深秋時節,田野間蟋蟀的叫聲漸漸變小。人們捉蟲鬥蟲的戲局,也漸漸收場。

等到秋蟲的唧唧聲徹底淡去,一年的尾聲也就近了。

《詩經·唐風·蟋蟀》中寫:

蟋蟀在堂,歲聿(yù)其莫。今我不樂,日月其除。無已大康,職思其居。好樂無荒,良士瞿瞿(jù)。

意思是:

當蟋蟀因為怕冷跑進堂屋躲藏,一年就匆匆又臨歲暮。日月如梭留不住,何不把握時間及時為樂?但,良士當警惕,樂而應有度。

忽聽船鳴馬蹄聲(秋蟲之樂唧唧複唧唧)11

▲南宋 李公麟(傳) 詩經·豳風·七月局部

大都會博物館藏

正如鬥蟲之樂起初純粹是基于好玩,後來這場遊戲卻漸漸摻了雜質——通過鬥蟲賭博——而一度被染上一絲暴劣的色彩。

這倒也是個值得警醒的問題:

無論是小小秋蟲之樂,還是任何其他樂趣,如果“好樂無度”的話,大概隻會逐漸背離“樂的本質”,進而衍生出“樂的反面”來吧.....

忽聽船鳴馬蹄聲(秋蟲之樂唧唧複唧唧)12

▲南宋 李迪 草蟲秋卉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參考文獻:

葉聖陶-《沒有秋蟲的地方》

趙允智-《古人為何視鳴蟲為“靈蟲”?》

觀複導向

圖片:部分來源網絡

編輯:觀複歪歪子

監制:觀複文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