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喻琰 實習生 蘇瑩
相親交友要看是否發過SCI論文?
注冊頁面中出現的榮譽選項
近日,一款宣稱專為生命科學碩博士打造的公益交友小程序引發網友熱議。澎湃新聞注意到,在這款名為“等風”的小程序上注冊時,除了填寫年齡、身高、電話、所在城市等必填信息,還有一項是“你目前的榮譽”,該項不能自由填寫,隻包含三個選項——SCI一作/通訊/共一 大于10分、國家獎學金獲得者、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但該項并不是必填。此外,還需上傳學曆證明,否則無法通過認證。
等風小程序頁面,中間的愛心為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的免疫熒光
目前,該平台有不少用戶在個人介紹中展示了“SCI一作/通訊/共一 大于10分”、“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信息。
此前一個專為985高校畢業生服務的相親平台也曾受到網友廣泛的讨論,該平台最早隻允許北大、清華、複旦、上海交大四個大學的學生參加。有人支持此類相親平台的出現,認為這種交友相親方式更高效、直接;有人則提出質疑,認為太過功利化。
小程序上線之前科研者之家進行問卷調查結果,在1562個受訪者中,隻有3%的人認為學曆不重要
“等風”小程序上線後,有網友調侃,生命科學碩博士生相親交友,還要看有沒有發SCI論文嗎?這麼卷?
澎湃新聞注意到,該小程序由科研工具箱平台“科研者之家”開發,其曾發文介紹該款交友小程序具備以下特點:其一嚴肅,需要實名認證,至少有一個證件或材料說明,以避坑和震懾一些不懷好意的“海王”“渣男”;其二公益;其三是隻針對生命科學、隻針對碩博士。該平台強調 “不是歧視學曆,是希望一小部分人先脫單”,此外,能配合一些線下活動,“最好搭配科研合作的意向,萬一交友不成可以合作,也不至于尴尬。”
交友頁面上标注科研成果 圖片來源:“等風”小程序
小程序剛上線,來自北京大學醫學部精神衛生系的胡姓博士研究生便注冊了會員。他今年28歲,在該平台上,他自我介紹稱,“我是北大精神衛生系的專業型博士,有一個自己的科研團體,現在研究的方向就是口腔腸道菌群,争取發CNS。”
胡博士稱,目前在該平台上認識了兩三個女生,平時交流也以科研為主,大家都不太好意思聊到交友方面。
胡博士自稱他是通過不斷讀書來提升學曆和科研能力的人。他坦言,由于平日專注科研,疏于交友,對于未來的另一半,他希望能找到一位高高瘦瘦,面容清秀的女生。他在擇偶時并不會以文章論英雄,這個平台本質是相親的,保證大家在學曆上專業背景上是一緻的,但在挑選伴侶時還是會考量是否有共同話題,能不能聊到一起。“你不關注學曆,是你的自由,但對于平台來說,把學曆和發不發SCI論文這個點合并到一起,也是在創造機會。”
11月2日,等風小程序負責人王先生告訴澎湃新聞,創辦該小程序的初衷是因為生命科學研究者們平日工作特别忙,談戀愛比較容易耽誤,圈子也很小。
王先生稱,該平台不以營利為目的,定位針對生命科學領域人士相親交友,是專門為了解決這小部分人擇偶比較難的問題。這類人群學曆較高,基本都在碩士及博士以上,“有點清高”,在相親擇偶上,希望能夠實名認證,避免出現不必要的麻煩。
王先生介紹,平台會有較為嚴格的人工審核機制。用戶在登錄“等風”平台小程序時,必須提供學曆證書,“如果不是生命科學或碩士博士以上學曆畢業的,我們就看各方面的背景如何。”
王先生稱,一般985高校博士畢業生要求SCI影響因子大于3,期刊影響因子越高說明水平更高。“我們平台要求發表SCI文章,影響因子大于等于10分,且作者排名為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
用戶注冊時為何有SCI論文這一選項?王先生舉例稱,如果一位生命科學專業的碩博士上傳了自己曾發表過10分以上的論文,至少能夠說明這位用戶學習努力、上進,“雖然有些人覺得功利,但是能體現你的能力。”
王先生稱,自從上線了該平台,目前有2萬名左右的會員注冊,由于上線時間較短,暫未有配對成功的案例。他稱,在擇偶上,從事生命科學專業的青年脫單難。“他們很糾結,會出現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比如有個浙大附屬醫院的年齡比較大的女博士,都快到主任醫師了,還沒結婚”。
王先生表示,在這個交友平台上,即便最後成不了男女朋友,也希望雙方能夠在科研上相互交流學習。
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研究中心主任費俊峰認為,該平台上線有其正向意義,能夠擴大科研人員的擇偶範圍。“這些人确實需要關心,而且相較于其他比如珍愛網等平台,這個平台相對要求實力。”
費俊峰稱,這一現象的背後折射出當下婚戀交友平台對人的“異化”。“這類平台實際上也将人異化成了商品、交易物,擇偶的門檻不斷變高,要求科研能力基本過關,但情感上的吸引力不能靠發論文來決定。”
費俊峰認為,戀愛和婚姻并不相似,戀愛是兩個不完美的人分享彼此的幸福感。而婚姻中,伴侶是否有責任心、能否具備養家的能力這些是更需要注意的。他建議當下高學曆的年輕人放下對婚姻理想化的幻想。
本期編輯 鄒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