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大戶鄭宏明在新型抗風浪蚝排養殖基地展示自家養殖的大蚝。蘆俊文 攝
華燈初上的欽州,煙火氣漸旺。老街小巷裡夾雜着孜然味和肉香的燒烤攤,是屬于欽州人的“深夜食堂”。炭烤生蚝,便是這“食堂”裡的靈魂角色。
70年前,欽州大蚝僅依靠人工捕撈,産量有限,故隻得本地獨享。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改革開放浪潮的推動下,欽州加大研發力度,突破技術難關,大蚝品牌建設效應初顯,成為聞名全國的“大蚝之鄉”。
“科技種養大王”鄭宏明,就是這股浪潮下的“弄潮兒”。
5月的茅尾海,正孕育着無限生機。迎着輕柔的鹹鹹的海風,鄭宏明乘上漁船例行出海。穿過十裡蚝排海連天的七十二泾向南行駛半個小時,漁船便駛入欽州灣龍門港外海。鄭宏明把漁船停靠在一個藍黑相間的蚝排邊上,下船察看生蚝的長勢。
“外海雖然風浪大,但是海水鹹度更高,産出的大蚝碩大肥美,養半年抵過近海養3年!”鄭宏明介紹說,“傳統的蚝排是用竹木制成的,抗風浪能力低。2018年,我開始改用這種新型蚝排,它不僅可以有效抵禦海上風浪,使用壽命也更長。”
這是鄭宏明在大蚝養殖道路上,又一次快人一步。1993年,鄭宏明辭去了國營水産公司的工作,大膽開拓養蚝緻富路。從傳統的“灘塗插養”,到帶領漁民改用“浮閥吊養”方式養殖提高大蚝産量,從推進生蚝食用方式多元化以緩和銷售蚝幹為主的市場飽和問題,到帶動周邊養殖戶成立合作社增收緻富,他總能開行業之先河,推動欽州乃至整個廣西養蚝業的發展。
然而,緻富之路并非一帆風順。2014年,超強台風威馬遜襲擊欽州,“台風卷走了我所有的蚝排,差不多損失了1000萬。”提起往事,鄭宏明仍心有餘悸。
這一記重創讓鄭宏明痛定思痛:“養蚝業要想長遠發展,蚝排必須足夠堅固!”憑借多年的經驗,鄭宏明帶領團隊研制出至少可抵禦12級台風的新型PE抗風浪蚝排。他自豪地說:“現在我一個蚝排的産值可達120萬元,利潤是傳統竹木排養蚝的三倍。”下一步,鄭宏明計劃在欽州大力推廣使用新型蚝排,并把大蚝養殖事業擴展到東盟更多國家,助力欽州大蚝走向深海,走出國門。
近年來,欽州市高度重視大蚝産業發展,通過實施大蚝特色産業提升工程,助力大蚝養殖提速發展,目前已形成以欽州港龍門七十二泾海域為中心的連片萬畝大蚝養殖基地5個,标準化大蚝吊養基地15個。全國有70%的蚝苗産自欽州,這裡加工生産的原汁蚝油、蚝豉系列産品暢銷粵港澳地區,并帶動了水泥、竹木、化工、物流等相關行業的發展。針對大蚝養殖投入大、風險高的特點,欽州市還首創“政策性牡蛎養殖風力指數保險”,解決了養殖戶的後顧之憂。
蓬勃的産業發展勢頭,吸引了衆多優質企業相繼落戶欽州。被問及為何選址于欽州建設牡蛎(大蚝)苗種繁育基地時,阿蚌丁集團董事長龍騰雲表示:“這裡有白海豚保護區,有數萬畝紅樹林,海洋生态環境質量有保障,氣候資源得天獨厚。公司項目建設将于2023年全部完成,預計年産牡蛎苗種數量達5000萬串,産值1億元,可以有效解決華南地區優質牡蛎苗種的緊缺問題。”
目前,當地漁民培育蚝苗的方式主要是憑經驗在茅尾海天然采苗,存在一定的季節性和不可控性。“當漁民知道我們這裡有穩定的苗種供應之後,就敢租下更多海域,長年經營,大大降低了‘靠天吃飯’的農業風險成本。”龍騰雲信心十足,“除了繁育苗種,我們還計劃在欽州開發高端淨化生蚝,将大蚝養殖産業引向新高度,帶動更多的群衆共同緻富。”
【記者點評】
多引擎驅動向海經濟“加速跑”
欽州大蚝,從默默無聞到“城市名片”,從養在南疆到遠銷全國,既依托當地得天獨厚的生态環境,也離不開科學的産業發展布局和相關政策的保駕護航。欽州通過實施大蚝特色産業提升工程,扶持養殖龍頭企業、養殖大戶開展深海大蚝标準化吊養示範,落實健康技術措施,每年固定撥出50萬元至300萬元不等的經費支持大蚝養殖、舉辦蚝情節等活動。如今,欽州大蚝苗種及養殖産值已突破30億元,成為當地發展向海經濟的支柱産業。一串大蚝,“串”出了欽州百姓的小康路、幸福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