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地處中國中部、長江中遊,和湖北省相對應,湖南省因大部分區域處于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湖南”,因省内最大河流湘江流貫全境而簡稱“湘”,省會駐長沙市。湖南東臨江西,西接重慶、貴州,南毗廣東、廣西,北與湖北相連。截至2018年底,湖南省下轄13個省轄市,1個自治州,17個縣級市,62個縣,7個自治縣,36個市轄區。其中,就縣級臨湘市來說,人口超50萬,地處湖南、湖北兩省的交界處。在曆史上,該地區于北宋時期建縣,因為一條河而得名,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曆史了。
一
首先,臨湘市,為湖南省縣級市,由嶽陽市代管。在地理位置上,臨湘地處湘北邊陲,位于北緯29°10′~29°52′,東經113°15′~113°45′之間,北臨長江,西傍洞庭,東南蜿蜒着羅宵山的餘脈,西北濱長江水道與湖北省監利、洪湖隔江相望;東南依幕阜山與本省嶽陽縣和湖北省通城、崇陽、赤壁毗連;東、西、北三面嵌入湖北省境,也即該縣級市地處湖南、湖北兩省的交界處。臨湘是全國著名的“魚米之鄉”、“竹木之鄉”、“茶葉之鄉”,素有“湘北門戶”之稱。就縣級臨湘市的曆史來說,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該地區屬楚國的疆域。
二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在郡縣制下,今湖南省臨湘市一帶屬長沙郡這一建制。秦代的長沙郡,以今長沙地區為中心,涵蓋了今湖南大部分地區,北起洞庭,南逾五嶺,東鄰鄱陽湖西岸和羅霄山脈,西接沅水流域。進入到西漢時期,改長沙郡為長沙國,今嶽陽市臨湘市一帶為長沙國下隽縣地。三國這一曆史階段,魏蜀吳三國鼎立,今縣級臨湘市一帶成為東吳的疆域。公元280年,西晉消滅東吳後,該地區屬巴陵縣地。南北朝時期,今縣級臨湘市一帶的建制和歸屬變化較大。
三
北周時期,該地區屬巴陵郡。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廢除巴陵郡,建為巴州,今縣級臨湘市一帶屬之。隋開皇十一年(591年),改巴州為嶽州。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這位皇帝在位時,嶽州屬江南道,該地區屬之。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唐玄宗李隆基這位皇帝在位時,分江南道為江南西道、江南東道,今縣級臨湘市一帶屬江南西道嶽州。進入到五代十國時期,後唐在該地區設立王朝場。宋淳化五年(994年),将王朝場升為王朝縣,該地區屬之。
四
最後,至道二年(996年),王朝縣更名臨湘縣,就臨湘這一地名,顧名思義,因為臨近湘水這條河流而得名。由此,就該地區來說,自北宋時期建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曆史了。朱元璋建立明朝後,臨湘縣屬嶽州府。清朝康熙年間,分湖廣行省為湖南省、湖北省,臨湘縣屬湖南省嶽州府。1928年,臨湘縣直屬于湖南省。1992年9月,撤銷臨湘縣,設立縣級臨湘市。如今,臨湘市,為湖南省縣級市,由嶽陽市代管。截至2018年底,縣級臨湘市總面積達1760平方公裡,總人口約為55萬人。
文/情懷曆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