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耳中常聞逆耳之言什麼意思

耳中常聞逆耳之言什麼意思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19 21:14:09

來源:八一評論微信公衆号 作者:田之章

看見聲音、聽見色彩、聞到季節、摸到氣味……文人運用“通感”,把文字渲染得斑斓多姿,有智慧的人更善于“以耳視,以目聽”,能夠“耳中見色,眼裡聞聲”,更相信自己的目力,用眼睛“聽”那耳朵聽不見的東西。

文|田之章

吳昌碩有一枚閑章,文曰:“聽有聲之音者,聾!”這枚朱文印,是在他聽不見聲音時刻制的。後來,他還刻了“聾缶”“牆有聲”“吳昌碩大聾”等多枚印章,表達類似的意思。

耳中常聞逆耳之言什麼意思(聽有聲之音者聾)1

“吳昌碩大聾”印章

閑章不閑!印章的内容既是藝術家生理條件的反射,也是他精神和思想的反映。吳昌碩耳聰目明時,就對“聽”有獨到的見解和深刻的思索。他對來自各方的各種聲音,既不拒絕,也不附和,而是取“二耳之聽”的态度,并刻印一方,在邊款中诠釋曰:“一耳之聽不若二耳之聽也。”作為一代印壇巨擘,吳昌碩取得如此成就,除了學養深厚,也與他的“善聽”、吸取和接受各方面意見不無關系。

自然界的聲音各種各樣,是因為各個生物發聲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發出的是有聲之音,有的發出的卻是無聲之音。作為高等動物的人,能夠把視覺、聽覺甚至是觸覺和嗅覺彼此打通,聽出那些“無聲之音”“弦外之音”,這在修辭學上稱之為“通感”或“感覺挪移”。

大家熟悉的名句“紅杏枝頭春意鬧”,用一個“鬧”字,形容其杏之紅,把杏花無聲的姿态說得好像有聲音的波動,仿佛在視覺裡獲得了聽覺的感受。但後來的詩人李漁,似乎就領會不到這種“鬧”的聲音。他說:此語很難理解!争鬥有聲之謂“鬧”。桃李“争春”則有之,紅杏“鬧春”,我是從來沒有聽說過的。如果“鬧”之字可用,則“炒”字、“鬥”字、“打”字皆可用矣。後來的人又舉出例子來駁斥他:“寺多紅葉燒人眼,地足青苔染馬蹄”,非一“燒”字,不能形容其紅之多,這同非一“鬧”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紅,道理是一樣的。

耳中常聞逆耳之言什麼意思(聽有聲之音者聾)2

在敏感的藝術家的眼裡,聲音不但會有顔色,如“雞聲白”“聲皆綠”之類,而且會有氣味,如“哀響馥”“鳥聲香”等等。不僅如此,音樂家還能把聲音分出肥瘦來。其他如“一陣響亮的香味迎着你父親的鼻子叫喚”“碧空裡一簇星星嘁嘁喳喳像小雞兒似的走動”,都把聲音寫得有知覺、有形象,熱鬧極了。

自然界裡如此,社會生活就更複雜了。人作為萬物之靈,感情表達的方式可謂豐富極了、微妙極了。笑不一定是高興,哭也不一定是悲傷;說出口的不一定是真話,沒有說出來的反倒是心聲。光聽有聲之音,聽到的不一定是心裡話、真實的話。所以,有智慧的人用六根互用之法,“以耳視,以目聽”,能夠“耳中見色,眼裡聞聲”,更相信自己的目力,用眼睛“聽”那耳朵聽不見的東西。

據說,明高宗在位的時候,就讓太孫參與決策事務。有一次,太孫審理一起盜竊案件,抓到7個犯罪嫌疑人。太孫一見,即懷疑首盜非真。一審訊,果然如此。高帝複審,實情也是這樣,他便問太孫:“你怎麼知道他不是嫌犯?”太孫回答說:《周禮》聽獄,“色聽”為先。《尚書》亦稱“從人的面貌中是可以查稽出線索來的”。我見這人面目閑靜,聽視端詳,便知道他肯定不會幹盜竊的事。這裡也是把察顔觀色作為聽的一種手段的。

還有一個故事記載在《東坡志林》裡,故事的名字叫“龐安常耳聩”。“聩”就是聾的意思,說蕲州的龐安常,善醫而聩,人與他說話,要用手指畫字。可每次沒寫幾個字,他就明白要說的意思了。蘇東坡笑着對他說:“我與君都是有奇異功能的人。我以手為口,君以眼為耳。這難道不是異人嗎?”

“人藏其情,官用其聽視。”不論古今,聽到最真實的聲音都是一件難事。古之人君總結出一個辦法叫“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兼聽”是指聽許多人的話。但聽許多人的話還不夠,聽的時候還應運用眼耳口鼻等多種官能,尤其要“于無聲處”,聽别人聽不見的聲音,這樣或可免于聽了半天卻被人譏之為“聾”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