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最強大腦》這檔節目的觀衆一定對那個口頭禅是“科學是我評判的唯一标準”的魏坤琳教授并不陌生。
魏坤琳
從《最強大腦》第一季第一集的2013年12月起,魏坤琳就加盟該節目,身份是科學判官。他從技術角度,對選手們的腦力展示給予綜合打分。随後的2015年、2016年、2017年這三年每年1月,魏坤琳都繼續坐鎮《最強大腦第二季》《最強大腦第三季》《最強大腦第四季》的專家席。
魏教授全名叫魏坤琳,1978年生于湖南湘潭,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博導。2000年北京體育大學本科畢業;2007年獲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人腦的工作方式,以及人是如何控制運動的。
沒有了Dr.魏的《最強大腦》,大衆總感覺少了很大一塊,不過還好水哥還在。
水哥王昱珩
其實最開始我也想不通,為啥“科學的唯一評判”不在了,直到看完整個第五季比賽,我才恍然大悟。
首先,賽制不同。回過頭來看這個第五季,你會發現,第五季的節目流程是這樣的——與以往幾季節目不同,《最強大腦之燃燒吧大腦》注意力集中在“青春大腦”上,尋找14-26歲的天才少年,“智青春”将成為貫穿本季節目的主旋律。此次海選報名人數超過十萬,可以說是囊括了來自全世界的“有智青年”。《最強大腦之燃燒吧大腦》深入開啟的是“學霸海選”模式,經過2個多月選拔從10萬青少年中脫穎而出的100位天才少年。
百強選手
這一百位選手首先通過四輪殘酷的考驗,争奪寶貴的30個晉級席位,失敗者當場淘汰;之後30位晉級者兩人一組進行1V1終極挑戰,三位隊長從獲勝的選手中挑選隊員進入自己的戰隊,彼此較量,最終隻有一位隊長有資格帶領6位隊員迎戰國際戰隊,決出本季的2018年的“腦王”。
從頭到尾都是既定的百強PK,不需要你有啥過人的技能,比如前幾天要麼有選手以記憶力超強,要麼有選手聽力超強,要麼有選手數獨超強,要麼有選手魔方複原速度最牛等等。在這百強選手中,隻要有人完成既定的項目,你就闖關成功。
所以,在這種賽制下,不需要“科學審判官”,所以不需要魏教授的角色。
其次,選手挑戰的項目不同。本季所有的挑戰項目都是節目組事先指定好的,選手們有熟悉項目的時間,甚至有模拟準備的時間。比如梁紫晨代表雲之隊的奇襲隊員對抗山之隊奇襲隊員曾新異那場“層疊消融升級版”的比賽。賽後,鮑橒在微博說,在模拟賽中,梁紫晨連輸三次,在梁紫晨接受采訪時也曾說,她的智囊是王春彧,王春彧給她畫了好多模塊,讓她死記硬背一些常見的組合。
如果這樣的話,很多項目都變得可控了,因為可能不是一個人的力量,可以借助外援,甚至是整個團隊的力量。事實上,“外援”在節目中随處可見,比如隊長們可以邀請專業的人士培訓隊員們的解題思路和記憶技巧,幾乎所有的項目都是事先幾天拿到題目進行準備的。
但前幾季的比賽,顯然不是這樣。選手們幾乎都“身懷絕技”,這種“絕技”别人根本幹預不了,有的隻是選手們的立場發揮。比如孫亦廷通過聽高層落氣球的聲音,判斷氣球抛下的具體樓層;再比如,水哥的“微觀辨水”等等。
本季的挑戰内容,即便能預先給出難度系數分,但沒有任何意義,不是臨場比賽,賽不出風格。
在這種機制下,顯然不需要“科學預判”,所以不需要魏教授的指導。
所以有很多明眼的網友直接指出——本季最強大腦整體不如以往的有實力。
最後,節目形式。很多網友都在議論,這《最強大腦》到底是科學節目還是娛樂節目。之前我也在兩者之間猶豫,但自從這季Dr.魏沒來,節目組的意圖就再明顯不過了,要明示大衆《最強大腦》就是一檔娛樂類益智方向的綜藝節目。
畢竟,一場比拼腦力的真人秀和一場比拼歌喉舞姿的真人秀其實并沒有本質上的區别——對于電視台和制片人、節目組來說,收視率幾乎是檢驗成敗的唯一标準,因為電視節目必須有人看,才活得下去,否則其他統統免談。
再來想想本季主持人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啥——某某蚝油,一招定鮮。對不對?
所以,本季魏教授必然不能來。
你們覺得呢?歡迎留言讨論。
(歡迎關注原創号蝸牛娛樂話。本文為蝸牛娛樂話原創出品,未經授權請勿發布。文中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