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考試的幼兒園,如何“量”孩子?
昨天(10月9日),上海普教科研40年系列學術活動“幼兒發展評價的‘道’與‘法’——學前教育聚焦評價的十年行動”學前教育專場活動,在寶山區教育學院舉行。
活動中,三所幼兒園園長講述了她們的評價故事。
一本畫出來的“評價日記”
雖然孩子們不一定确切地明白“評價”是什麼,但幼兒對于自己或同伴的“評價”無處不存在、無時不發生。
據寶山區青蘋果幼兒園園長黃豪芳介紹,青蘋果幼兒園将評價與日常的各類活動相結合,在遊戲、運動、個别化活動中創設評價版面,讓孩子們随時随地進行評價;在各類活動後的分享環節融合“小Q分享會”進行互動評價;在日常的自由活動中随機記錄“小Q日記”進行評價;遇到關鍵事件幼兒可自主發起“小Q議事會”評價,讓評價自然成為幼兒日常活動的一部分。
一起來看一篇“小Q日記”:
自由活動時,昕昕開始寫當天的日記了。她邊畫邊對老師說:“老師,我今天玩的是輪胎。這是我,坐在輪胎車上的是媛媛,後來彬彬的輪胎車撞到了我們,我覺得有點危險。”
昕昕皺了皺眉頭,繼續說:“撞到的那一下我覺得有點不開心,他應該小心一點,這樣我們會容易摔下來的。”說完,她在旁邊畫了一個哭臉。
看到這裡,老師問:“你願意把這篇日記給彬彬看一看嗎?”昕昕點點頭,把日記拿給彬彬,彬彬聽了昕昕對自己的評價,馬上說:“對不起,當時我覺得像碰碰車一樣,很好玩,我會小心一點的。”
昕昕說:“好,你下次小心點就行。”昕昕繼續畫自己的日記:“然後輪胎車經過了障礙物,還有繞過了墊子區,我玩的很開心。”這次,昕昕畫上了一個大大的笑臉。
“小Q日記”是幼兒運用繪畫表達自己評價意見的一種評價方式。據黃豪芳介紹,幼兒人手一本日記本,以“畫”“寫”等方式,在自由活動期間可以自由拿取記錄。教師傾聽幼兒的評價想法,并在下方用簡單文字進行介紹。
除了“小Q日記”,青蘋果幼兒園還有“小Q看現場”,打破了班級邊界,打造現場互動評價舞台,孩子們以小評委身份,通過亮燈、舉手表決等方式,對同伴的表現做出評價。這不僅需要表達自己的評價意見,還需要傾聽同伴的評價意見,接納與自己不同的想法,在互動思辨中進一步提升自主評價能力。
讓孩子在“春天的花園”裡施展
如何抓住孩子的“表現”?需要創設各種真實情境下的任務,給孩子們施展的空間。
在寶山區彩虹幼兒園有一個“自然課堂”,将課程變成為一件件“事情”,鍊接幼兒的已有經驗與興趣。而這些“事情”是幼兒在真實生活中遇見的,其中又包含複雜、開放的問題情境。
比如在“建一座春天的博物館”的“事情”中,彩虹幼兒園中三班聚焦于“造一個春天的小花園”,中五班生成了“做一本蜜蜂工作日記”。
據寶山區彩虹幼兒園園長朱立華介紹,在同一班級中,幼兒的不同生活經驗,也助推了不同任務的生成。在“造一個春天的小花園”過程中,有的孩子關注雨天的小花園,有的孩子喜歡晴天的小花園,有的孩子鑽研池塘邊的小花園等。
但在“事情”的推進中,老師們發現,由于缺乏相關的生活經驗和精确的認知準備,孩子們受限于“春天的小花園裡到底有什麼”,面對任務有些不知所措。
于是,老師們增設了“參觀春天的小花園”和“春天小花園中的遊園會”活動,讓孩子們走進真正的小花園反複體驗,引導孩子們在小花園中仔細觀察,并通過繪畫、攝影、歌舞等方式記錄小花園裡的發現——動植物的變化、有趣的事情等等。
然而,問題又出現了。設計小花園時,需要準備材料;打造小花園時,需要較強的動手能力,這些都需要同伴間的合作,但孩子們貌似還不會分工協作,同一個小組内,孩子們往往各持己見,相持不下。
為此,老師們又創設了一個新任務——“春天的小花園展覽會”,引導幼兒共同制作海報、講解自己小組所打造的小花園,招待“遊客”等,合作分工完成任務。
在朱立華看來,探究春天、理解春天、記錄春天,在“打造春天小花園”的過程中,孩子們用自己不同的方式表達着成長。
芮芮對春天的柳樹一次次的觀察與探究,不僅“看到”“摸到”還能“聽到”,不斷地豐富着自己對春天的感受,通過各種感官對材料進行探索,表達出自己心目中的春天;
彤彤在活動中更像一位“旁觀者”“批評家”,她關注到同伴作品中春天的明顯特征,并大膽地提出建議,用觀看與評價的方式來進行學習,同樣也在積極地表達着春天。
“看到”“聽懂”幼兒的“微創造力”
孩子們有着無限的創造力,但那些創造力藏在他們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等待我們去發現。
“對教師來說,理解幼兒行為是專業發展中的一項難題。”寶山區四季萬科幼兒園園長宋斌坦言,“觀察”是評價幼兒微創造力行為發展的基礎。
所謂“微創造力”中的“微”指微小、袖珍。這就要求在科學啟蒙活動中,教師要用心觀察、科學觀察,捕捉微創造力發生的瞬間,才能更全面、準确地發現幼兒的微創造力行為。
比如,在活動中“幼兒用擀面杖捶打橡皮泥”,這就說明孩子喜歡擺弄各種物品,對接觸到的材料表現出探究欲;
“幼兒用晃動、投擲、推、滾、壓等動作探索物體”,說明孩子樂于動手、動腦,探索未知的事物;
“孩子指出土壤有多種顔色,裡面有大大小小的石頭,有潮濕的氣味等”,說明幼兒能夠專注地、反複地觀察某些事物并詳細描述其發現的細節,對探索中的發現感到高興和滿足。
從定點觀察,到跟蹤觀察,再運用拍照、攝像、錄音等多種手段,日常的活動中,四季萬科幼兒園老師們就這樣勾畫出幼兒微創造力發展全貌。
當然,除了“看到”幼兒做了什麼,還要“聽懂”幼兒為什麼這麼做。
《小小放映員》是四季萬科幼兒園中班的科學探究活動,讓孩子們了解”光和影“。孩子們将膠片插在“投影機”上,随後通過調整“投影機”及光源的位置來播放影片。
活動結束後,老師觀察到有的孩子将兩張膠片疊在一起,對于這種“看不懂”的舉動,老師沒有馬上糾錯,而是與孩子交流“你喜歡這次的活動嗎?為什麼你要将膠片疊在一起?你發現了什麼?”,通過孩子的回答,更準确地識别幼兒的微創造力表現水平。
讓幼兒評價有“童年味”
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普教所學前教育研究室副主任潘瓊指出,當下,對幼兒的評價理念,已經從“針對發展的評價”,轉變為“促進發展的評價”。評價的内容也從“結果取向”轉變為“能力取向”,評價的方式也變得更加多元化。
“評價有很多功能,是一把尺、一把刀、一個風向标。”上海市教育學會副會長蘇忱在活動中指出,評價也是“掘進機”,針對某個領域持續深入探索;評價還是“聚合器”,對某件事的評價多角度彙總,長時間持續關注;評價同時還是“腳手架”,通過評價為兒童的成長提供了進一步發展的可能。對于幼兒評價來說,最重要的是要做到關注幼兒的真實感受、被幼兒認可、讓幼兒喜歡。
“幼兒發展的評價目的要聚焦在育人上,幼兒的評估方式是注重過程質量,以免引發強化訓練等非科學做法,加劇家長和社會焦慮。”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陸璟指出,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很大,評價表現一定不能是一次性的,而是持續的觀察記錄,持續的發展性評估,要看到孩子的成長。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我們希望幼兒的發展評價能夠成為伴随幼兒一生發展的力量。”上海市教委托幼工作處副處長王纾然特别強調,幼兒評價要有“童年的味道”,關注幼兒真正的發展需求,成為孩子終身受用無盡的财富。
活動由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普教所黨支部書記、副所長、學前教育研究室主任黃娟娟主持。
寶山區教育局副局長秦晉一參加活動并緻辭。
活動中,寶山區幼兒園代表還開展了“評價研究”的先行者論壇,分享“幼兒發展評價研究背後的故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