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春夜洛城客居

春夜洛城客居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17 21:22:38

春夜洛城客居(日下春和同遊去)1

春夜洛城客居(日下春和同遊去)2

原載于《中國青年》雜志2022年第7期

《日下春和》:同遊去

文/王小美

春夜洛城客居(日下春和同遊去)3

春天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是“二月春風似剪刀”,還是“淺草才能沒馬蹄”呢?

對于舊時的北京人而言,春,是從天空中飄蕩着風筝開始的。北京地處黃河流域,在科技還不發達的曾經,二十四節氣是安排生産生活的重要參考。

節氣是天地的情緒。

古代的先民們在一次次風霜雨雪、一次次日落月升中,循着天地喜樂畫下刻度線,四時八節便成了年年月月裡的日程表。何時耕種,何時收獲,何時阖家團圓,一切都有了章法。人們便按照季節制定農事政令,這便是“時令”最初的來源。四時各有令,流傳至今,成為習俗。

近日,首都博物館推出“日下春和”展覽,北京的歲時節令文化在展品中鋪陳,點點滴滴牽連着過往。

何緣有歲華

若要溯源,便要說到遠古先民對自然規律的探尋與叩問了。

在由蒙昧走向文明的時代,對先民而言,大自然是喜怒無常的。今天習以為常的風霜雨雪,對他們而言都可能意味着災難。在面對不斷變化的外界環境時,人類就必須去探求其中的規律,這是刻在基因裡的生存智慧——一種本能。

作為世界上最早進入農耕社會的文明,中國的先民們很早就開始了對自然與宇宙的解釋和探索。《尚書·堯典》記載,“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這便是“觀象授時”。觀測日月星辰的運行掌握規律,從而傳授給人民,人民以此為據安排農事生産、日常生活。

觀測太陽,便有時辰。《詩經》中的“日出有曜,羔裘如濡”是最早使用“日出”這一詞語的,《元史·日曆志》雲:“日出為晝,日入為夜。”日出為卯時,日入為酉時。十二時辰便是古人依據一天内太陽出沒的規律而确立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順時而為。

觀測月亮,便有月曆。日出日落為一天,月相盈虧為一月。朔日為初一,月為新月;望日為十五,月為滿月。有歌謠以記,“初一新月不可見,隻緣身陷日地中,初七初八上弦月,半輪圓月面朝西。滿月出在十五六,地球一肩挑日月,二十二三下弦月,月面朝東下半夜。”以此而定曆,即為月曆,也稱“農曆”。

觀測星辰萬物,便明了四季。鬥轉星移,先民們依據星空裡北鬥七星的鬥柄指向确定季節交替,以此指導農事。“鬥柄東指,天下皆春;鬥柄南指,天下皆夏;鬥柄西指,天下皆秋;鬥柄北指,天下皆冬。”

春夜洛城客居(日下春和同遊去)4

“日下春和——北京歲時節令文化系列展”中,介紹了古人關于星盤、月相的理解

從觀察日出日落以劃分時辰變化,到記錄月亮的陰晴圓缺以知曉月的周期,再到守候鬥轉星移以明晰四季的更疊,這不僅僅是冰冷的規律或者曆法。先人們運用自然規律來生産,也遵循天時物候的變化而生活、祭祀、慶賀,這便孕育出了悠遠又生動的歲時文化。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歲時文化體現着傳統中國人對世界的探索,是他們順時而為、天人合一的生息觀念,是對生活的無限熱忱。

舊歲怎拂除

自漢武帝頒布《太初曆》始,每年的正月初一就成為歲首,古稱“元旦”。直至辛亥革命後,改稱“春節”。

這是中國人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春節不隻是年三十兒的餃子,也不是從正月初一才開始的,而是從臘八開始的——“照北京的老規矩,春節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始了。”

春夜洛城客居(日下春和同遊去)5

“日下春和——北京歲時節令文化系列展”中,關于臘月采買準備的圖畫

冬日裡是一定要去趕集的,集是熱鬧的、歡喜的,集上什麼都有——新衣服、紅燈籠、撥浪鼓、小風車,等大人們把鞭炮、年畫、春聯這些年貨采買齊備了,小孩兒還能吃上一串又酸又甜的糖葫蘆。

春夜洛城客居(日下春和同遊去)6

“日下春和——北京歲時節令文化系列展”中,展示的年俗燈籠

直到舊歲去了,連同那些喜樂與糾葛,人們總有點感慨,“爆竹聲中,一歲拂除。”

春夜洛城客居(日下春和同遊去)7

“日下春和——北京歲時節令文化系列展”中,展出的迎祥挂屏

新年的第一次月圓,是“元夕”,如今我們稱為“元宵”。“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鑼鼓喧天的慶祝,熾熱而美麗。在這樣的歡喜鼓舞裡,一年難得的休息時間結束了。待到立春,萬物生發,人們便又開始了新一年的忙碌。

暇景屬三春

春日京城,二月花朝,三月上巳與清明,正是踏青賞紅時。

二月,以祭祀花神為主要習俗的花朝節,也稱“百花生日”。古時人們在花朝節時勸耕農桑、品嘗時鮮、遊春撲蝶、賦詩歌詠。花朝節在唐宋時便有一定規模,然而在清末花朝節的風俗逐漸沒落,但春天的召喚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得到。

暮春三月,草長莺飛,花紅柳綠。三月最讓人歡喜的,便是上巳節了。上巳節起初不拘是在三月的哪一天,從魏晉開始,才固定在三月三日。上巳節這天,人們會結伴出行,在郊外的水邊舉行祭祀儀式,祈禱驅除塵污與邪祟,消除不祥,稱為“祓禊”,同時還有修禊、沐浴等儀式。

後來,上巳節演變為文人臨水流觞的雅集活動。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便是在寫文人雅士在三月三日的修禊活動,“惠風和暢,天朗氣清”。“觞”,即酒杯,所謂“臨水流觞”,指的便是把裝着酒的酒杯放在河中,任其随水流而下,臨水取之而飲。《晉書·束.傳》中有記載,“昔周公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詩雲‘羽觞随波’。”這也自是古人的一種特有的閑情雅趣了。

文人飲酒賀春,兒童們也自有其共赴春光之樂。“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鸢。”自然,正月裡是少有人放風筝的,但從二月開始,直到清明,晴空萬裡之日,風筝便和風筝在雲霄之上相遇了。擡頭望望便知,春來了。

春夜洛城客居(日下春和同遊去)8

“日下春和——北京歲時節令文化系列展”中,王大觀清明踏青圖(複制品)

到了清明,氣清景明,萬物皆顯。清明是中國民間傳統的春祭節日。在民間,清明踏青,蕩秋千,放紙鸢,曆來都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娛樂活動。

“處處青山煙霧起,焚香祭拜悼先人。”清明不僅承載着踏青的歡樂,也承載着掃墓祭祖的肅穆,包含着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深刻含義。“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毂相望。各攜紙鸢線軸,祭掃畢,即于墳前施放較勝。”掃墓和踏青,便是清明的兩大主題了。

除此以外,清明一到,雨水充沛,“清明時節雨紛紛”,再加上清明之後氣溫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農諺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

春夜洛城客居(日下春和同遊去)9

“日下春和——北京歲時節令文化系列展”中,關于清明的楊柳青色年畫

從寒冬到暮春,如今我們不再憑着節氣時令的刻度來揣測宇宙,但歲時文化也正随着時代的變遷而不斷豐富。順時而為的生活态度、歲時節日裡的美好憧憬一直積澱在我們的血脈中。

春光正好,不如同遊去。

春夜洛城客居(日下春和同遊去)10

春夜洛城客居(日下春和同遊去)11

《隻此青綠》:少年孤影見衆生

呂亮:為《隻此青綠》作曲,先讀範仲淹

《中國青年》雜志2022年第七期

監制:皮鈞

終審:蔺玉紅

審校:陳敏 劉曉 劉博文

編輯:韓冬伊 梁詩佳(實習)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