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是中國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時為管理家務和奴隸之官;周朝有執掌國政的太宰,也有掌貴族家務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實已為官員的通稱。相,本為相禮之人,字義有輔佐之意。宰相聯稱,始見於《韓非子·顯學》,但隻有遼代以為正式官名,其他各代所指官名與職權廣狹則不同,而且名目繁多。
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時期。管仲就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傑出的宰相。到了戰國時期,宰相的職位在各個諸侯國都建立了起來。秦朝時,宰相的正式官名為丞相。
自秦始皇統一中國以來,曆朝的政體為君主制與官僚制的結合體,其中君主制處于主導地位。這種體制表現為地方集權于中央,中央集權于皇帝。但在皇帝之下又設宰相為百官之首,協助皇帝處理政務。
宰相權力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議政權,二是監督百官的執行權。
秦朝時,宰相的正式官名為丞相。有時分設左右,以右為上,稱為"右丞相","左丞相",宦官擔任宰相職務的稱為"中丞相"。
漢朝與秦朝相仿,隻是如果稱為相國的話地位更高一些,并以禦史大夫為副職。漢武帝時,起用儒生當丞相,處理日常行政事務,而政務中心則轉到了内廷。宰相的職權逐漸轉移到了尚書台長官的手中。漢哀帝改丞相為大司徒,東漢由司徒、司空、太尉共同執政。漢獻帝時,複置丞相,由曹操擔任。
魏晉南北朝時,丞相或相國多為權臣自命,成為了一種篡位奪權的手段。南北朝制度多變,皇帝所與議論政事或委以機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書監、中書令、侍中、尚書令、仆射或将軍。其位最尊、權最大者則為錄尚書事。
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長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門下省的納言、尚書省的尚書令都是宰相。
唐改内史省為中書省,内史令為中書令,納言為侍中。唐高宗後,隻有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
宋朝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正式官名,以參知政事為副。
從漢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禮,逐漸降級,至宋太祖廢"坐論"之禮,使宰相地位大降。
按照中國古代傳統的政治觀念,宰相制度可以适度彌補君主世襲制帶來的一些弊病,是“賢人政治”的體現。
然而朱元璋的看法與此相反。他說:“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并不曾設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
洪武九年,朱元璋開始整頓中書省,裁汰平章政事、參知政事等官。次年又調出唯一的右丞丁玉,實際上僅存左、右丞相。洪武十一年,朱元璋特别向臣下指出皇帝昏蔽、中書丞相專權是導緻元朝衰亡的原因。并诏令六部“奏事毋關白中書省”,預示着一場政局大變動即将來臨。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謀反之罪殺中書省左丞相胡惟庸,同時宣布廢除中書省,不設宰相。并且将這措施作為硬性制度規定下來,“以後子孫做皇帝時,并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實時劾奏,将犯人淩遲,全家處死”。
從此存在1500年的宰相制度不複存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