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對一以貫之的理解?大家好,我是水墨玉語,今天繼續來為大家分享《論語》,既然上次說道了道,那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在《論語》中,道破了道的:“吾道一以貫之”,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孔子對一以貫之的理解?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大家好,我是水墨玉語,今天繼續來為大家分享《論語》,既然上次說道了道,那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在《論語》中,道破了道的:“吾道一以貫之。”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夫子和曾參說了一句話,說:“曾參啊,吾道一以貫之。我的道一以貫之。這個一就是一個核心的思想貫穿始終。
曾子說:“是的。”
兩個人的對話如此簡單,說完了,這個時候我們不禁要想了,吾道一以貫之,這個一到底是什麼呢?就講了這樣一句話,曾參就明白了,就聽懂了老師在說什麼。
我們先來舉個例子,如果這個世界上,隻有我們自己見過水,你要想和他人描述清楚,水到底是一個什麼樣子,你會發現很難。
你說水是清淨的,你說水可以滋養萬物,你說水遇熱可以成氣,遇冷可以成冰。你說水可以洗淨我們身體和衣物上的污垢。你說水可以做飯,水可以泡茶,你會發現無論說多少,似乎都說不全,都說不清楚,水到底是什麼。
但是所能講出來的,又都對。又都是水的某一個相和某一個用。
可是,如果有兩個人見過水呢?這兩個人在這裡講,說:“你知道水是什麼樣子嗎?“這個時候你腦海當中就開始搜索,啊,我知道。”兩個人的對話到此結束了。所以儒家的文化如此,孔子和曾子就說了一句話,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是的。”
兩個同樣悟道的人,不用講話的,講一句話大家就清楚了,說你知道水是什麼樣子嗎?嗯,我知道。這個時候,你會發現,沒有見過水的人,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也不知道他們在笑什麼。
同樣,道也是如此,聞過道的人,證過道的人,很清楚道在講什麼,但是你說把它講出來,道具體是什麼我們也隻能描述它的相和用。而無法描述清楚它的體。
認識萬事萬物,分為體,相,和用。那這裡孔夫子和曾子講的是道體,這個時候曾子就聽懂了。
接下來說:“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孔子出去了,其他的學生問曾子,何謂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因為其他說學沒有聽懂,所以問曾子,這個是什麼意思呢?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說老師的道,忠恕而已矣。
曾子這時就在講相和用了,因為老師說了吾道一以貫之,大家聽不懂,可是曾子聽懂了。但曾子聽懂了,他也無法和其他的學生描述清楚。老師所講的那個道,那個要靠意會的,不可言傳。但是他會換一個方法講它的相和用,所以說,忠恕而已矣。
下面分别來看下忠恕二字的含義:
忠:盡己之心,叫做忠。說我們做人,做事情,都是盡心盡力,盡己之心,稱為忠。這個忠實修己的過程,我們不停地修正自己,對人忠,對己忠,對事情一心一意。這都是在不停地修己的過程。
恕:推己及人,稱為恕。推己及人,分為兩層意思:
第一層,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不要對他人去做。我們舉個例子,說我不喜歡别人對我大吼大叫,那我們就不要對他人大吼大叫。我們不喜歡被别人嘲笑和辱沒,那我們自己就不要去嘲笑和諷刺他人。
第二層,己所欲,施于人。也是推己及人。舉個例子,到了中午,我們餓了,那這個時候我們要想到,是不是其他人,也餓了。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問,你餓不餓啊,要不要一起吃一點飯?比如我現在口渴了,那我是不是可以順手給他人倒一杯水,問問你是不是也渴了。
當我們自己通過不停地修己,我們有了智慧,我們開始生活得從容,我們開始喜樂。這個時候,我們再開始逐漸地覺醒,是不是要看看他人,需不需要覺醒,他人需不需要幫助呢?因為他還生活在痛苦之中。所以這個都是在推己及人。
我們講道,為何要修道,修道到底在修什麼呢?
儒家講道,道家也講道,那修道到底在修什麼呢?無非兩件事情:道家說正己化人。你要先修正自己,再去度化,感化他人。儒家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明德就是自己修,明明德,讓自己的德行,變得更多,可以厚德載物,讓自己的德行可以回歸天性,這個時候,我們在不斷明德的過程,再去親民,幫助他人,讓他人也不斷地去明德,方向止于至善。
所以,我們總的來概括,道無非就這兩件事情,自己修正自己,再去幫助他人修正自己。
如果再細分,它會有無數的相和無數的用。
我們再去往更廣泛地延伸。仁,也是道的相和用,禮,也是道的相和用,信,也是道的相和用,忠,恕也是道的相和用。說我們要盡心盡力地做人,對己做事情,我們要推己及人,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不要強加于他人。自己需要的事情,自己覺得好的事情,慎重地施予給他人,這個就是忠恕之道。
所以這裡,曾子和其他的學生,換了一種大家能聽懂的方式,因為那個道說不清楚,那個一講不清楚,所以換了一種大家可以聽得懂,并且可以去踐行的兩個字。
忠恕而已矣,忠恕為道不遠,忠恕雖然還不是道,但是已經離道不遠了,如果按照忠恕這兩個字,不停地去修正自己,不停地去踐行,就會離道越來越近。
我們不停地修正自己,是忠的,
我們不停地推己及人,是恕的。
那麼返回來講,這個一到底是什麼呢?
吾道一以貫之,這個一可謂是包羅萬象,就是那個道體。它可以是仁,如果沒有仁,怎麼能去忠恕呢?
它可以是德,如果沒有德,怎麼能去忠恕呢?
它可以是禮,可以是義,可以是信,可以是善。所以一是那個道體,我們所能講出來的,仁義禮智信,都在一的範圍之内。
所以我們再去延伸,道家講正己化人,亦是這個一。
儒家講明德親民,亦是這個一。
孔夫子提倡仁、義、禮、智、信,亦是這個一。
黃石公的《素書》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也是一,一是道體。它無所不含,無所不包。所以這個一到底是什麼?
我們所能講出來的,都在一之内,但是又都不全,這就是那個道體。
好,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感恩您的耐心閱讀。每天分享一點點學習心得,希望能照亮你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