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不可考,但它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受到廣泛歡迎,當時杜牧有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但事實上當時的寺廟遠遠不止幾百座,根據清朝劉世琦《南朝寺考·序》所言:“梁世合寺二千八百四十六,而南京乃有七百餘寺。”所以當時至少有幾千座寺廟。
在這些寺廟中至今保存完好的,不外乎以“少林寺”為最。少林寺位于少室山密林掩映之中,因此得名,公元506年到公元527年,因為印度高僧勒拿摩提和菩提流支,還有釋迦牟尼佛第二十八代徒菩提達摩,他們先後在這裡開辟譯場、廣集信徒,從而将這裡發展起來,又在隋文帝的支持下變成了大寺。
不過這時候他們的存在其實和普通的佛寺是差不多的,遠沒有在各類武俠小說中的那種高強形象,他們之所以會被塑造成為一座武術聖地,還在于唐朝的時候他們護衛唐太宗有功,并被稱為“僧兵”,從此有了江湖地位,又清朝嘉靖帝時期日本屢屢侵犯沿海,而他們抗倭有功,少林功夫也得以在武術界樹立權威地位。
後來經過小說和影視劇的包裝和宣傳,少林寺成為不少少年夢想中的習武聖地,當時一度有非常多的人跋山涉水去少林寺,他們如今的住持釋永信也有一部分這個原因,在演藝界發光發熱的王寶強也是其中一員,所以我們在電視上真的是見多了少林寺,少林寺的僧人們如何習武,如何交流,甚至是如何吃飯,吃的什麼也了解多多。
不過和電視演的不同是,在少林寺曝光菜單上可以看出,他們的食材其實大為不同。當然這并不是說他們就不吃素了,他們還是吃素,吃素在古代是習以為常的事,并不是隻有佛教才這樣,由于“養、助、益、充”的飲食觀念,還有老莊無為而治的思想,導緻古人都食素,反而佛教開始并不主張吃素,隻是主張不吃氣味熏人的香料。
他們也吃肉,吃的是“三淨肉”,也就是“一我眼不見其殺者;二不聞為我殺者;三無為我而殺之疑者”,意思就是“不是自己殺的,不是自己看到殺了的,自己也不知道别人是為自己殺的這樣的肉”是可以吃的;而且生了病的和尚待遇更好,什麼都可以吃,雞鴨魚肉或者香料,全都能夠滿足。
隻不過後來佛教到了中國,和各種思想融合變成了“中國佛教”,就成了不能吃葷,要戒口腹之欲和貪欲的情況,導緻全寺廟上下都隻能吃素菜,少林寺自然也不例外。但他們的素菜并不是大家傳統意義上認為的素菜,比如說各種葉子菜和各種瓜果菜,什麼白菜生菜蘿蔔茄子,少林寺的主要素食,其實是大豆制品。
這裡的大豆就是黃豆,是在中國有着5000年栽培曆史的本土食物,是中國非常重要的糧食作物。大家知道僧人是不會賺錢的,但是他們也要生活,而吃什麼能夠很好地活下去呢?那就是黃豆了,它易栽培,結果多,同時還可以做成各種各樣的食物,并不會讓人覺得單調乏味,和任何一種材料搭配起來,都能有驚喜。
比如說我們最常見的豆腐,豆漿,豆芽都是它的衍生品,到現代甚至還可以做到代乳食品還有仿肉食品的程度,又加上大豆制品中含有磷脂寡糖、皂素、異黃酮和不飽和脂肪酸,這些能分解膽固醇,促進代謝,不易造成脂肪堆積,而且大豆蛋白質和肉類蛋白質比例相似,所以根本不用怕少林寺的僧人缺營養。
而且少林寺是一塊多好的風水寶地,大家平時除了練練武術,種菜澆水也是修行的一部分,經過他們的侍弄,蔬菜都水靈得不行,和外面大棚裡沒感情種出來的非常不一樣,味甜且鮮,确實是很野生和自然的狀态,而大豆加上精心種出來的蔬菜,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非得去人家那裡吃齋飯的原因之一。
同時少林寺自從釋永信上台後,就開始了企業化發展,僧人都是有工資拿的,寺廟的進項也越來越多,還變成了世界級文化遺産,吃喝花樣當然也多,雖然說他們不重口腹之欲,但如今大家也不傻,不吃不喝又不能成仙成佛,來人間走一遭,連這點都不能滿足,那确實是有點白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