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北部的城市拿撒勒,曾經是一座建在山坡上、且極不起眼的小村鎮,因為是耶稣的故鄉而成為基督教的聖城。耶稣的母親聖母瑪利亞和養父約瑟夫就生活在這裡,雖然耶稣出生在伯利恒,卻自小在拿撒勒長大,生活了三十年,因此被稱為拿撒勒人耶稣。
如今的拿撒勒,雖然是全球數十億基督徒向往的聖地,卻又是以色列最大的阿拉伯人聚集的城市,清真寺與教堂并立。當年天使長加百利到瑪利亞那裡告訴她,她将因聖靈懷孕的山洞,保存至今,被世人稱為“聖母領報洞”,修建于山洞之上的大教堂也被稱為“天使報喜堂”,這座中東地區最大的天主教堂,是在同一地點上建起的第五座教堂,而之前的四座教堂遺迹仍保存在其内,成為拿撒勒最矚目的建築物之一。
天使報喜堂建于1966年,由米蘭建築師Giovanni Muzio設計,建造的材料大多選用當地出産的石材,在豔陽的照耀下,氣勢恢宏,不過因為教堂正門前是一條石闆小街,對面建築物密集,想要拍攝到正面全景并不容易。教堂正面山形牆上雕刻着天使長加百利和聖母瑪利亞,她們下方是四福音書作者聖馬太、聖馬可、聖路加和聖約翰的雕刻。
院落内左手邊有一座精美的聖母雕像,右手邊長長的回廊裡,懸挂着來自世界各地的聖母瑪利亞像。各具特色、不同面容的聖母像琳琅滿目,反映出各地對聖母的不同理解,這其中中式的聖母,是台灣贈送的神似觀音的聖母像。
走近大教堂一樓,大廳中央下沉式區域裡就是最原始的報喜岩洞、以及前方的祭壇。早在公元三世紀,基督徒們參照猶太會堂的樣子,在報喜岩洞上方建起了第一座小規模的教堂,在基督教早期,這裡已經成為一處基督徒的朝觐地,後幾經戰亂被毀。第二座教堂建于拜占庭時期,第三座建于第十二世紀初,第四座完成于1877年。
報喜岩洞遺址,實際上也是當時聖母瑪利亞的家。右側的那根石柱,就是天使長加百利報喜的地方。
二層為大教堂,供信徒們做禮拜和大型彌撒。除了懸挂四周的聖母像、彩繪玻璃窗,以及正前方的聖壇和巨幅壁畫,其他都是極其簡樸的風格,幾乎是直接裸露的混凝土梁、柱,肅穆莊嚴,給人返樸歸真之感。
二層中央镂空的地方正對一層的祭台,正上方又對着教堂頂上的圓形穹頂,設計巧妙。
聖壇後面有一幅巨大的“耶稣受洗”壁畫,講述了耶稣在加利利地區布道期間,在約旦河邊接受施洗約翰的洗禮,完成了自己成為一位真正的彌撒亞救世主的過程。
耶稣受洗圖旁邊的壁畫。教堂内來參觀的信徒很多,大家都很安靜,氣氛很好。
走出報喜堂,沿着聖母像旁邊的台階,可以上到二樓的一個大平台,照片中許多人排隊的地方,可以參觀地基下的洞穴屋。而從平台繼續往前走不到百米,便是聖約瑟教堂,原址是耶稣養父的制木作坊。
站在平台上可以看到1955年考古發掘的報喜堂遺址,保存完好。拿撒勒自七世紀落入阿拉伯手中後,羅馬基督教與穆斯林輪番統治拿撒勒,教堂不斷被毀又不斷重建。如今身處中東地區最大的天主教堂,耳邊仍然會不時聽到清真寺裡大喇叭發出的誦經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