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氣長存自強不息厚德載物?1911年2月,清政府在北京城内設立的遊美學務處和籌建中的遊美肄業館遷入西北郊外的清華園辦公,并将校名定為“清華學堂”4月29日,清華學堂正式開學,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正氣長存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1911年2月,清政府在北京城内設立的遊美學務處和籌建中的遊美肄業館遷入西北郊外的清華園辦公,并将校名定為“清華學堂”。4月29日,清華學堂正式開學。
清華學堂大樓東北側,有一組灰磚紅瓦坡頂的歐式建築,曾是清華最早的禮堂。它落成于1911年,但直到1923年成為學校課外訓育活動的場所後,這組建築才獲得“同方部”的名稱。
清華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即是從1914年冬梁啟超在清華學校同方部作的題為“君子”的演講中而來。
1914年11月,梁啟超到清華演講,以《周易》的兩個象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卦)激勵學子,指出:君子自勵猶如天體之運行剛健不息,不得一曝十寒,不應見利而進,知難而退,而應重自勝擯私欲尚果毅,不屈不撓,見義勇為,不避艱險,自強不息;同時,君子應如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容載萬物,責己嚴,責人輕,以博大之襟懷,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會,促進我政治,以寬厚的道德,擔負起曆史重任。梁啟超慷慨激昂的演講深深激勵了清華學子,後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被概括成清華大學的校訓。
梁啟超對清華情有獨鐘,将孩子梁思成、梁思永送到清華學校念書,二人都成為享譽世界的名家大家。同時,梁啟超本人十分關注清華的辦學和學子的成長。他心中念念不忘的是留美學子的文化植根,曾說:“清華學生除研究西學外,當研究國學;蓋國學為立國之本,建功立業,尤非國學不為功。”他欣賞清華學堂章程所述的“以培植全材、增進國力為宗旨”,“以進德修業、自強不息為教育之方針”。
其實,在最初的十幾年中,清華學堂一直作為一所普通的留美預備學校而設置,學生進入清華園,主要學習英文和一些歐美文化知識,中國的傳統文化則相對薄弱。1925年2月,在校長曹雲祥主持下,清華學校國學研究院籌備處鳴鑼開張。
此前,因提倡白話文而暴得大名的胡适建議曹校長采用宋、元書院的導師制,并吸取外國大學研究生院以學術論文為專題研究法來辦研究院。曹校長深以為然,首先聘請由清華出身、美國哈佛大學學成歸國的一代名士、年僅32歲的吳宓主持研究院籌備處事宜,并讓吳拿着自己簽發的聘書一一聘請。
很快,在學界聲名顯赫的王國維、梁啟超與在國外的趙元任、陳寅恪相繼被聘為教授。這就是當年令天下學界為之震動,被後世廣為流傳并影響深遠的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教授”或“四大導師”。
清華校方為聘請“四大導師”來校任教,可謂不遺餘力,其中一個被後世廣為稱道的鮮明特點是重視真才實學,不慕虛名,不輕信文憑。
在“四大”之中,隻有趙元任一人懷揣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學位證書,而王、梁、陳等三位均無博士、碩士頭銜,甚至連學士學位也未拿到。
梁啟超的“文學博士”稱号,是他到了清華國學院任教之後由美國耶魯大學贈予的。年輕的陳寅恪放洋十六載,于哈佛、柏林等美國、歐洲名校轉過一遍,終未能揣得一士文憑回來,完全是為求知而讀書。許多年後,對于陳寅恪的學問人品,吳宓曾不無感慨地說道:“寅恪不但學問淵博,且深悉中西政治、社會之内幕……其曆年在中國文學、鳴學及詩之一道,所啟迪、指教宓者,更多不勝記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