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開篇便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南宋朱熹雲:“此三者,大學之綱領”。“三綱領”由此而來。
明明德
明明德就是把人天生固有的善性發揮出來。發揚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賦的光明道德。
前一個“明”為動詞,是發揚、弘揚的意思;後一個“明”為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善性。
任何人都有禀受于天,至靈而不污染的本性,它能夠與天地相溝通。
人類與生俱來便有靈明的德性,現在要加以彰明,使之自覺。人之行善避惡,有内在本然的基礎。道德實踐的價值是由内而發的,人性是向善的。
《大學》是儒家思孟學派的作品,所以,大學教育的首要目的是發揚人的善性。
親民
“親民”,就是推己及人,是指在明曉自身本性的善德之後,幫助其他人去除污染心靈的東西,使他們同樣能夠達到與自己同樣心靈純潔的境界。
覺悟“明明德”此一天生能力之後,就須“親民”,“親者新也,日新又新”,使自己無時無刻不在行善之途上前進。
儒家向來主張修己是為了安人的,因此,大學教育的第二個目的就是“親民”。
《大學》的“三綱領”是從“明明德”到“親民”到“止于至善”這樣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個體到群體到社會的層層遞進的完整體系,它表達了儒家一貫倡導的以教化為手段達到德政禮教目的的施教主張。
我不是尚書
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
本文由學國學網(lexueguoxue)發布
【學國學網】一個有視角的國學傳播平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