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汕頭市濠江區河浦街道河玉圍糧食綠色高産高效示範片的晚稻迎來收割季節,住在附近的陳士烈每天上午都會來田裡看幾眼。“今天晨露有點重,要等太陽出來了再曬一會才能收割。”老人家和收割機的師傅站在田埂上閑話家常,大約幾天後,這一片的稻谷就能收割完成。
成片的稻田阡陌縱橫,沉甸甸的稻穗随着微風波浪起伏,還有幾隻白鹭在田間覓食嬉戲,繪成了一幅豐收的畫卷。多年以前,陳士烈也曾是一名農民,後來随着河玉圍撂荒後,他開始外出經商,逐漸打拼出一番事業。
去年,濠江區啟動河玉圍整治工作,街道找到陳士烈,希望由他牽頭來成立合作社,并負責開墾400多畝耕地的任務。考慮了一段時間後,他答應了。今年初,汕頭市濠江區齊士安農業種養專業合作社成立,陳士烈又再度回到田間地頭,和兒子陳俊成為這片農田的守護者。“不管投入多少成本,就算再苦再累再難,我也要把這塊地種起來。”陳士烈心裡想的是,隻有把品牌做起來,才能動員更多農戶一起開荒墾田,重塑河玉圍良田的美譽。
汕頭市濠江區河浦街道河玉圍糧食綠色高産高效示範片。楊毓添 攝
撂荒耕地披綠裝,土地“活”了
河玉圍,得名于河浦街道與玉新街道圍海造田。據當地人介紹,數十年前,河玉圍一帶引榕江水灌溉,土地肥沃,糧食産量還不錯。進入新世紀以後,由于淡水資源缺乏、海水倒灌等原因,土壤鹽堿化,種植效益變差,良田漸漸地就成了撂荒地。
“原來還可以耕種,後來丢荒了,全是蘆葦和雜草,沒辦法通行,就這樣荒着。”不少村民提到河玉圍撂荒,都十分可惜。
要複耕撂荒地,首先就要解決土地流轉的問題。河浦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鄭文海告訴記者,2019年底,街道積極響應耕地占補平衡政策,決定先行啟動444畝耕地作為提質改造的試點。
“一開始說要把這片蘆葦蕩變成稻田,群衆也覺得幾乎不可能。”回想起兩年前的場景,河浦街道黨工委委員陳春林也難以置信,“項目所涉的社區包括樓下、河北、河南、肚橋,要取得村民們的支持,并把撂荒的鹽堿地變成良田,我們心裡也沒個底,隻知道會遇到很多很多的困難。”
村民們缺乏信心也不無道理,曾經有農戶嘗試過複耕,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久而久之,河玉圍良田的美譽,成為了老一輩農民的一段記憶。
“既然要恢複村民信心,那街道自己就要先行動起來。”鄭文海說,2020年,街道率先對該片區域實施綜合治理改造,通過建渠、引水、墾造等方式提升耕地質量。同時,街道也不忘為群衆開展政策學習宣讀和宣傳,改變“政府幹、群衆看”的被動局面,讓群衆了解耕地提質改造項目“是什麼、改什麼、怎麼改、效果怎樣”,逐漸得到廣大群衆對該項目的支持。
陳春林告訴記者,考慮到耕地流轉給散戶效益不佳,在征得村民同意的基礎上,最終以每畝700元的價格流轉,并由合作社進行集體代耕代種,“這是一個好的開始,也正是有了這幾百畝的試點,為後續河玉圍整片流轉改造打下基礎。”
去年5月,濠江區啟動河玉圍整治工作,邀請省農業農村廳專家團隊到場考察,形成土壤鹽堿化情況調研報告,提出整治思路,同時抽調專人組成複耕團隊。區屬國有企業區城建投集團下屬子公司濠新建設有限公司負責起河玉圍片區3017畝耕地的經營權,開始對河玉圍進行全面整治。今年以來,河玉圍已相繼種植了兩造水稻,撂荒耕地披綠裝,土地“活”了。
收割機在稻田間來回穿梭,留下一行行稻茬。餘丹 攝
争當示範,嘗試數字農業
齊士安農業合作社是耕地提質改造項目的實施單位,且土地流轉手續一簽就是6年,還一次性支付了3年的租金,這宛如給街道、群衆吃下一顆定心丸。但一開始,陳士烈、陳俊父子倆也面臨不少群衆的質疑。
“許多村民都不相信我們畝産達到1000斤。”陳俊說,老一輩的農民們都反饋說,過去河玉圍最高畝産也隻到900多斤,未曾突破1000斤。當他們拿出專家出具的認定書,大家這才争相誇贊。雖然也有人說過去和現在計算畝産的方式不同了,但這并不影響父子倆的喜悅和信心。
陳俊查看田間水稻長勢。餘丹 攝
聊到種植,陳士烈也打開了話匣子,“上一造我們隻嘗試一種水稻,第二造我們試種了有五種水稻,接下來要看看哪一種最适合這片土壤”。他還打開手機裡的相冊,向記者展示了他們已經注冊好的大米品牌包裝,“幾個月前,我給村民們都送了我們自己種的大米,大家都說好吃”。
村民們的認可,讓陳士烈父子倆對接下來的種植信心更足了。近期他們還加大投資購買智能化農機設備,準備嘗試數字農業。陳俊指了指放在室内的一部無人機設備,“我們就是用這台無人機進行噴灑農藥,來抵禦病蟲害”。一旁的陳春林趕緊說道:“他們不僅給自己的農田噴灑,他們還幫助周邊的散戶噴藥。”
現場,三台收割機在稻田間來回穿梭,留下一行行稻茬。伴随着收割機的轟鳴聲,一茬茬稻稈被葉輪有序地卷入機器,脫粒、除稭、稻谷入車,一氣呵成。陳士烈手捧着谷粒,臉上綻放出真摯的笑容。
他還給提供過指導的技術專家都打了電話告知豐收的消息。“得虧有這些專家,我們這一次在病蟲害的防治上取得成功經驗,今年才能實現高産。”陳士烈還說,在專家的指導下,晚稻推遲了收割時間,确保谷粒更飽滿。
陳春林說,既為糧食種植示範片,就要努力達到流轉示範、聯農帶農示範、規模化耕作示範、科學管理示範、高産種植經驗示範等,“這是我們努力的目标”。
興修水利,遏制耕地鹽堿化
曾經荒廢了多年的鹽堿旱地,在當地政府和街道、農業合作社的辛勤耕耘下,不僅複耕複種,如今還達到畝産1360斤的驚人産量。這背後,也得益于濠江區近年來為河玉圍農田片區興修的水利設施工程。
近年來,濠江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河玉圍農田片區複耕複種。其中,整修水利,實現“儲淡水、攔鹹潮”的功能,成為河玉圍片區鹽堿地改造和實現有效複耕複種的重要基礎。
經過反複調研論證,濠江區謀定實施水流娘電排站重建工程和河玉圍農田片區水利設施綜合整治工程。據濠江區農業農村水務局總工程師蔡永樂介紹,新建的水流娘電排站結合相鄰的水流娘擋潮閘,構築起河玉圍北片區阻攔海水倒灌和防止農田積澇的第一防線,極大地改善了此前河玉圍反複遭遇海水倒灌的痛點難題。
河玉圍農田片區水利設施綜合整治工程旨在連通上遊3宗水庫和片區北切排洪溝、大坪排洪溝、中港排灌渠等排灌體系,打通農田灌溉和排澇“最後一公裡”。項目主要實施内容為綜合整治中港排灌渠近2.4千米,新建連通中港排灌渠和大坪排洪溝的引水渠超800米,新建飛窗溝提水泵站和玉石泵閘一體排澇站,新建中港攔河閘及大坪攔河閘,重建和新建各處過路涵閘、箱涵30座。
“目前項目進展順利,已基本完工。”蔡永樂說,項目的實施将有效隔斷海水通過排灌溝渠進入農田的通道,有效遏制耕地鹽堿化。同時,項目對該片區排灌渠系進行全面升級,将提高農業用水集約調度和防洪排澇效率,從而為河玉圍農田片區的複耕複種提供良好的水利保障。
陳士烈手捧着谷粒,臉上綻放出真摯的笑容。餘丹 攝
陳士烈說,近來,越來越多市民群衆專程來河玉圍觀賞水稻,老一輩群衆閑來無事也會到田裡散步,他們聽着原生态的蛙聲,感慨有了以前的味道,“有時候夜裡睡不着,我也會到田裡走一走,再回去睡就不失眠了”。對他而言,守住這片田,就能重塑往昔河玉圍良田榮譽。
【記者】餘丹
點擊圖片,一鍵報料↓↓↓
【作者】 餘丹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 客戶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