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隐性辍學原因

隐性辍學原因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20 14:30:20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控辍保學提高義務教育鞏固水平的通知》,要求進一步防控義務教育學生失學辍學,确保實現到2020年全國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的目标,切實保障适齡兒童少年依法接受義務教育。

隐性辍學原因(你以為辍學是因為貧困)1

01針對厭學辍學,實行質量控辍

2011年,我國全面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學生“進得來”,還要“留得住”,避免中途辍學是提高義務教育鞏固水平、保障義務教育發展的重要要求。

2016年,全國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3.4%,但少數農村地區特别是老少邊窮島地區仍不同程度存在失學辍學現象,實現國家确定的到2020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的目标面臨嚴峻挑戰。

“據我們統計,因為教育質量問題,因為厭學或者學習困難辍學的學生可能占到辍學學生的60%以上,而且主要是初二、初三的學生,這跟過去主要是因貧辍學不一樣。”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杜柯偉說。

針對這一情況,《通知》提出,要提升農村學校教育質量,改善農村辦學條件,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加大對學習困難學生幫扶力度,豐富教學内容,改革教育方式和評價方式,提高學校吸引力,讓孩子們從小願意上學。

《通知》要求,除開齊開足開好國家規定的課程外,農村學校要合理安排學生在校學習時間、體育鍛煉時間、在校活動内容和家庭作業,積極開展文體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豐富校園文化生活,不得随意加深課程難度、增加課時、趕超教學進度或提前結束課程。

02“退學上私塾”或将追究法律責任

近年來,很多家長出于各種原因,不讓孩子去學校上學,而是在家上學,特别是随着國學熱興起,出現了讓孩子退學上私塾的現象。

根據《通知》,無正當理由未送适齡兒童少年入學接受義務教育或造成辍學的,由學校進行勸返。勸返不回來的,當地鄉鎮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給予批評教育,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由司法部門依法發放相關司法文書,敦促其保證辍學學生盡早複學;情節嚴重或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隐性辍學原因(你以為辍學是因為貧困)2

“私塾、國學班這些機構很難按照國家規定的課程标準要求開齊、開足、開好課程,很難保障适齡兒童完成國家規定的義務教育,對孩子一生的成長是很不利的。”呂玉剛說。對于家長想讓孩子多接受一些國學教育的情況,他表示:“我認為這和送孩子到學校上學并不矛盾。因為我們新的課程改革非常重視國學教育,小學三科統編教材到2019年實現全覆蓋,新教材進一步充實了優秀傳統文化篇目,如果覺得還不夠,業餘時間到一些機構去學一下,這隻能是正規教育的補充,而不能替代。”

03控辍保學關鍵是整體提高義務教育質量

義務教育發展具有曆史階段性,制約義務教育發展的主要矛盾也因時而變。從1986年義務教育法頒布到2000年我國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此階段義務教育的主要矛盾是數量型供求矛盾。通過新建擴建改建學校,擴大班級容量讓學生有學可上。

2000年以來,義務教育面臨的主要矛盾逐步發生轉變,從數量型供求矛盾轉變為質量型供求矛盾。“城鎮大班額”、“村小空殼化”、北上廣等特大城市流動兒童“入學門檻”越來越高的事實表明,義務教育質量不均衡導緻老百姓“用腳投票”,選擇優質教育機會。因此,如何讓義務教育适齡兒童享受有質量的教育,讓孩子們“願上學”“上好學”成為新時期義務教育發展的主要矛盾。

從義務教育發展曆史進程看,義務教育發展的初期階段學生失學辍學的主要原因是經濟上和财政上的,“因貧辍學”成為辍學的主導模式;義務教育發展的高級階段學生失學辍學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孩子缺乏學習興趣、認為“讀書無用”,“厭學辍學”成為新的辍學模式。“厭學辍學”既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社會風尚、家庭教育觀念有關,也與教師教學水平、教育發展模式相關。有研究表明,師生關系,同伴交往、學習壓力、教育激勵方式等因素會影響兒童學習動力和學習興趣。

因此,現階段治理義務教育失學辍學的重點應當是解決“厭學辍學”。整體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增進學校吸引力,以優質教育供給滿足多元化教育需求是控辍保學工作的重點。

隐性辍學原因(你以為辍學是因為貧困)3

從根本上看,提高教育質量不是用外在的統一的标準衡量差異化的個體,片面追求高學業成就,片面追求升學率。高質量教育的本質是為不同區域、不同種族、不同家庭背景和不同個性特征的兒童提供适宜的教育,是尊重個體差異基礎上的“因材施教”。

整體性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其關鍵是瞄準重點區域、重要要素和重點人群。所謂“重點區域”是指老少邊窮島地區,我們要在戰略上高度重視這些區域的教育質量提升問題,在經費保障、師資培訓、課程開發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縮小上述區域與發達地區的教育發展差距。

所謂“重要要素”是指師資隊伍。在城鄉與區域差異巨大的背景下,“優質優價”的市場機制導緻中西部地區大量優秀教師不斷向發達地區流動。盡管中央和地方政府實施了一系列教師發展政策,如“免費師範生政策”“特崗教師計劃”“城鎮教師輪崗交流”等,但上述政策難以阻擋優秀教師向發達地區流動的步伐,優秀教師的流失導緻老少邊窮島地區學校質量下降,學校教育的吸引力下降。

所謂“重點人群”是指初中階段兒童、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家庭對教育的投入是人力資本投資,是一項有風險的投資。對社會弱勢群體而言,教育投資的風險更大,其抵禦教育投資風險的能力更弱。相對小學階段,初中階段兒童更了解自己的學業狀況,家庭判斷孩子讀書是否有前途有更充分的信息。在農村地區和貧困地區,那些學習成績不好的初中生更有可能失學辍學。在田野調查中,我們常常聽農民這樣說:“孩子是讀書的料,砸鍋賣鐵也要供他讀;如果不是讀書的料,趁早出去打工或學一門手藝。”

城鎮化發展和大規模人口流動,挑戰了義務教育屬地化的管理體制和資源配置機制。流動兒童随父母遷移,流入地與流出地政府缺乏對接機制,或者因流入地城市“入學門檻”太高,導緻一部分流動兒童在流入地城市無學可上,這是導緻流動兒童失學辍學的主要原因。那些與父母分離,滞留在農村老家的留守兒童更易出現心理問題,因缺乏有效的監管和監護,農村留守兒童也可能成為失學辍學的高危群體。

隐性辍學原因(你以為辍學是因為貧困)4

針對不同群體的辍學誘因,我們應當采取有針對性的策略。在常規的經濟支持和财政幫扶的基礎上,尤其應當關注社會弱勢群體家庭子女的心理發展、社會交往、學習動機、學業表現,并給予及時有效的支持。

因此,建立控辍保學動态監測機制勢在必行。這種監測不僅要強化學生失學辍學情況監測,把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和流動人口相對集中地區等作為重點監測地區,更應當監測學生的學情與學習狀态,建立涵蓋基礎信息和學習信息的教育大數據,及時診斷和篩選可能“厭學辍學”的高危群體,為學校幹預、家庭幹預和社會幹預提供準确的信息,為政策實施提供有效依據。


内容來源:《光明日報》9月6日《讓辍學孩子回到校園》、《控辍保學關鍵是整體提高義務教育質量》 文章内容有删減

圖片源于網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