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白馬非馬為什麼是錯誤的

白馬非馬為什麼是錯誤的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3 09:36:58

在“諸子百家”時代,有儒家、墨家等顯學,同樣也有雜家、小說家等末流,而其中有一個學派,他們提出的主張實在太讓人感覺詫異,他們的名聲是建立在後人的嘲笑之上的。

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很多人都忘記了他們所主張的理想,同時也忽視了他們對中國社會的重要貢獻。

這就是名家,諸子百家中一個以“詭辯”著稱的另類。

這一學派有兩個非常著名的人物,一個是經常和莊子擡杠的惠子;另一個是以精妙邏輯論證了“白馬非馬”的公孫龍子。

白馬非馬為什麼是錯誤的(白馬非馬究竟有何意義)1

值得注意的是,“詭辯”不是“狡辯”,一字之差,天壤之别。真正的“詭辯”是一種精妙的話術,有着化不可能為可能的神奇,其本質是對思維的錘煉,彰顯的是思維的魅力。

為了更好地理解什麼是“詭辯”,需要先分清楚“狡辯”和“詭辯”的差異所在。

分清“詭辯”和“狡辯”:從兩個故事開始說起

“狡辯”的邏輯是有問題的,可以被輕易攻破。

一位顧客,在奶茶店點了一杯紅茶,然後又用這杯紅茶換取了一杯綠茶。最終拿起綠茶,并沒有付費,并且進行了一次狡辯。

顧客:“這杯綠茶是我用紅茶換的,憑什麼要我付錢?”

店家:“紅茶的錢您也沒付啊。”

顧客:“紅茶不是在你們手裡嗎?我又沒有拿到,為什麼要付錢?”

從這一次事件當中,最根本的邏輯錯誤就是,顧客并沒有紅茶的擁有權。他隻是用店家的紅茶換了店家的綠茶,這種交換是不成立的。

但是,“詭辯”在邏輯上是找不到錯誤的,利用的就是“悖論”的出現。比如“詭辯”中著名的“半費之訟”。

白馬非馬為什麼是錯誤的(白馬非馬究竟有何意義)2

歐提勒士向古希臘著名的辯者普羅達哥拉斯學習法律,并且簽署了一份協議。雙方約定,歐提勒士在畢業的時候支付一半的學費,另一半學費要在其第一份官司勝利之後再支付。然而,歐提勒士在畢業之後卻并沒有履行律師的義務,遲遲不打官司。

于是,普羅達哥拉斯将他告上法庭,以此就出現了這一場著名的“詭辯”。

普羅達哥拉斯認為:

  • 第一,如果這場官司我勝訴,那麼按照法官判決,歐提勒士需要向我支付另一半學費。
  • 第二,如果這場官司我敗訴,那歐提勒士勝訴之後,按照合同規定,也必須向我支付另一半學費。

然而,歐提勒士也提出了與此完全相反的觀點:

  • 第一,如果這場官司我敗訴,按照合同約定,我不需要支付另一半學費。
  • 第二,如果這場官司我勝訴,按照法官判決,我也不需要支付另一半學費。

這就是“詭辯”,從雙方的邏輯上考慮,都找不出任何錯誤。而所謂的“破斥”,糾結于“合同”的有效性,其實是法律問題,而不是邏輯問題。

白馬非馬為什麼是錯誤的(白馬非馬究竟有何意義)3

《白馬論》:“白馬非馬”的實質是現代語言學萌芽

《公孫龍子》一書,據《漢書·藝文志》記錄,本應有十四篇,但因為散轶,保存下來的隻有六篇,其中能确定是公孫龍本人思想的隻有五篇。而在這五篇當中,公孫龍提出了兩個一直被中國社會所讨論的話題,即“白馬非馬”和“離堅白”,公孫龍子也成為了名家中“離堅白”一派的代表人物,與惠子的“合同異”派并列。

在“白馬非馬”這一論題下,主要就是公孫龍用邏輯關系來論證了“白馬”不是“馬”這一觀點,但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白馬”和“馬”已經不僅僅是具體物象的概念了,而是成為了抽象思維的代表。

當下很多人用“矛盾特殊性”的理論來對這一觀點進行“破斥”,認為“白馬”隻是矛盾特殊性的一種表現,以此來說明“白馬是馬”。但其實這種“破斥”是不成立的。

白馬是馬,這是生活常識,“矛盾特殊性”理論的應用,其實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證實了這一常識,而不是從公孫龍的邏輯出發進行破斥。也就是說,“矛盾特殊性”理論即使論證了“白馬是馬”,也不能用來反駁公孫龍的“白馬非馬”。

白馬非馬為什麼是錯誤的(白馬非馬究竟有何意義)4

那公孫龍在論證這一話題中,提出了什麼樣的“詭辯”呢?

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馬非馬。

從公孫龍的邏輯出發,他将“白”和“馬”這兩種概念進行了拆分,這是“離堅白”派經常使用的論證方式。他認為,白是顔色,而馬是形态,顔色和形态的組合肯定不能用單一的形态來表示。

在此之後更是進一步舉例。如果是尋求形态的“馬”,那麼黃馬、黑馬都符合要求,但是如果是尋求白馬,那麼黃馬、黑馬就都不符合要求了,如果白馬是馬,那麼兩次所求一緻,怎麼會出現結果的不同呢?

面對诘難者從公孫龍的邏輯出發,提出“所有有顔色的馬都不是馬”的反問,公孫龍的解釋就又回到了“白”與“馬”是“命形”和“命色”的觀點上來,形成了邏輯上的死循環。

而針對诘難方将“白”和“馬”視為同一事物不同屬性的觀點,公孫龍的論證更為巧妙。

公孫龍利用上一回合對方的論點來駁斥這一觀點,既然對方根據公孫龍的觀點提出“黃馬”也不是馬,那麼就是認同顔色和形态是兩種事物。既然将“黃馬”和“馬”區分開來,那麼又将“白馬”和“馬”統一看待,這不是邏輯上的矛盾混亂嗎?

白馬非馬為什麼是錯誤的(白馬非馬究竟有何意義)5

而公孫龍最終的觀點其實隻有一句話:

白者不定所白,忘之而可也。白馬者,言定所白也。定所白者,非白也……無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馬非馬。

也就是說,增設了限定條件的概念和沒有限定條件的概念是不同的。

可以看到,通過兩個回合的激辯,其實公孫龍所說的“白馬非馬”并不是很多人認為的“白馬”不是“馬”,而是從語言學的角度來區分概念的内涵,将代表抽象概念的“能指”與代表具體物象的“所指”區分開來。

這種研究語言的方法,西方索緒爾等人從17世紀後才開始進行系統地研究,而中國在公元前就已經在探讨這一問題了,隻不過因為“實用性”的原因并沒有進行下去。

《堅白論》:名家“離堅白”派用以闡述政見的思維邏輯

和“白馬非馬”并稱的邏輯命題,公孫龍提出的“離堅白”同樣十分著名。

這一争論是通過一塊堅硬的白石引起的,公孫龍認為,同一塊石頭中,“堅”和“白”是分離的,這顯然又是一個違反常識的觀點。

白馬非馬為什麼是錯誤的(白馬非馬究竟有何意義)6

公孫龍在這一篇作品中,先是通過“白”是視覺、“堅”是觸覺的分别,來說明“堅”與“白”是不可同時被感知的,這就是所謂的“離”,其針對的是诘難者所認為的“堅白”兩種特性共存于一石之中不可分離的觀點。

而在诘難者舉出“堅”是石之堅,“白”是石之白,所以兩者是共存于“石”中的觀點後,公孫龍認為,“堅”與“白”不是石頭固有的屬性,而是特征。不會因為沒有石頭就不存在“堅”和“白”兩種屬性。所以,“堅”與“白”的分離,才是形成了事物共性和個性的差異。

并且,公孫龍借這一觀點提出,感覺是不可信的,隻有思維的論證才是真理。一塊“堅白石”,拿在手中的感覺不如經過思考之後的邏輯更為真實。

名家“詭辯術”,其目的和作用都有現實意義

公孫龍這等名家人士,其實是想用“詭辯”的方式來制止刀兵。

諸子百家之中,所有的主張其實都是為了現實服務,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學說來終結亂世。像道家用“無為”,法家用“刑律”,儒家用“禮義”,而名家所用的就是“詭辯”式的思維方式。

白馬非馬為什麼是錯誤的(白馬非馬究竟有何意義)7

公孫龍和惠子一樣,都主張“偃兵”。他們認為導緻亂世的出現,是因為各諸侯國之間無休止的征伐。而在他們看來,這種征伐是沒有必要的,一切争端都可以用辯論的方式來解決。這樣一來,國家間的戰亂其實就變成了雙方的一次辯論,誰能占據道理,就看哪方的辯士更為優秀。其所依靠的正是中國古代社會極為看重的“名分”,希望以此來使得“攻伐”一方變成“無名之師”,進而消弭戰争。

這就和孔子所說的理論有相通之處:

《論語 ·子路》: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這種想法自然是失敗了,但是其邏輯思維的精彩論證卻在曆史上大放異彩,并且也深刻影響了中國古代社會的進程。

後世很多大儒都對《公孫龍子》進行評價,比如儒家的荀子就曾評價名家:

不法先王,不是禮儀,而好治怪說,玩琦辭,甚察而不惠,辯而無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為治綱紀。

類似的評價曆來多有,但有趣的是,各朝代學者都是否定公孫龍“詭辯”的行徑,卻沒有人能在邏輯上找到他的漏洞。所以有人感歎,如果最初所學不是儒道墨法,而是名家“詭辯”,那麼同樣會認為儒墨等學說是錯誤的。

白馬非馬為什麼是錯誤的(白馬非馬究竟有何意義)8

本來是一種闡述政見的思維方式,但在客觀上卻促進了中國邏輯學的發展,成功地将思維的錘煉推向了極緻,形成了一種化不可能為可能的離奇現象。

這種“詭辯”式的辯論方式,後來被諸子百家所吸收,成為了自身闡釋道理的一種手段。而進入近現代社會中,辯論活動的舉行、律師等職業的工作方式也深受名家“邏輯論證”的思維所影響,至今仍然能看到這一學派的痕迹。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